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地名中的越语遗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2月24日 07:57   【 】 【打印
0

  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全祖望和他以“鲒埼”命名的文集

  鲒埼是珍贵的古地名遗存,“埼”意为弯曲的海岸。图为鲒埼海滩。

  余姚的“余”意为“盐”。图为原属余姚的庵东盐场(现属慈溪)。

  鲒埼的“鲒”意为长着寄生蟹的蚌,如上图。

  宁绍平原曾是于越部族世居之地

  在浙江东北部,有一片狭窄的海岸平原,因东为宁波,西为绍兴,故人们名之为宁绍平原。宁绍平原依山枕海,地形独具特色,境内水网稠密,河湖并连,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根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平原已有人类居住,后人一般称他们为“河姆渡人”或“先越人”。称其“先越人”是因为后来这里居住着的居民被史书称作“于越人”。

  “于越”是百越民族中著名一支,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保持着祖先“随陵陆而耕种”、“逐禽鹿而给食”的生活方式,所以相对当时北方中原地区而言,经济文化落后些。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像中原人那样创制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历史。关于他们的零碎信息,都来自中原人的记载。他们很早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不但向他们上贡,有时还以“宾”的身份参加他们的国事活动。如《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二十五年“于越”向他们上贡一种称为“魶”的水产。至于于越具体史实如何,因中原史书没有记载,他们自身也无文字留世就不为后人所知了。

  于越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是位出色的王,在位时于越国逐渐强大。到勾践手里,于越国更是达到巅峰,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吴越争霸史剧在各类史籍中反复上演。这场争霸的中心基地是绍兴,因为绍兴是古越国最发达之地,宁波在当时只能算越国边缘地区,但也同样为勾践的争霸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勾践死后,越国渐渐衰落,后为楚国所灭,最后又纳入强秦统一版图。为防止于越族叛乱,秦始皇把宁绍平原上的越人用武力强行驱往北方。后来随着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纯粹的越人在宁绍平原越来越罕见,就算真有于越人后代存世也已不知先祖为谁了。

  但历史并不会因此无视越国的存在,不但史籍保留着他们的背影,就连这块土地也悄悄地留存了他们的信息,现在不断被挖掘出来的遗址向后人展示着他们曾经的风采。就连地名,也残存着他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余姚的“余”与“盐”的联系

  由于自身无文字的缺陷和中原文化的不断南下同化,越语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古越人曾活动过区域的基层语言和古地名里,还保留着不少有关他们的信息。宁波作为于越国故地之一,其古地名中也遗留着些许越语遗音。虽然这些遗音在现代人看来晦涩难懂,但却是研究古代于越族历史极其珍贵的史料,如“余姚”。

  余姚在宁波西北部,以河姆渡文化闻名于世。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余姚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地名来源也是历代专家所探究的热点之一。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余姚”和“无锡”、“余杭”、“句容”、“姑苏”等江苏、浙江其他地区古地名一样皆为古越语地名。如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研读《越绝书》后,就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分析说:“余姚、余暨、余杭,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勾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命县,其义无得而详。”他认为余姚的得名和盐有关,因为《越绝书》里有“越人谓盐曰余”的记载。结合余姚的风物历史,李慈铭的说法可信度极高。

  我国沿海地区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余姚曾长期是浙江的最大产盐区,主要产地庵东(后属慈溪)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是浙江最大的盐场,在全国也可名列前茅。古越人以“余”(即盐)来命名之,逻辑上完全说得通。至于为何称“姚”,其义难确。很多后人认为与舜的传说有关,有的认为这里曾是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还有认为是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说法很多,不一而足。这些阐释虽都只为一家之言,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一个地名竟能吸引这么多历代学者的注意,足见余姚这个古县邑之魅力了。

  鲒埼:蚌和弯曲的海岸

  在宁波奉化,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地名当推“鲒埼”。“鲒埼”这个地名现在看起来有点冷僻,却是珍贵的古地名遗存。

  《汉书·地理志》记载:“会稽郡鄞县有鲒埼亭”。因为鲒埼地处海道要冲之地,所以早在汉代就在此设亭防守。不过这里的“亭”不是亭子的意思,它是汉代地方行政组织名称,鲒埼亭相当于现在的鲒埼乡。“鲒埼”可能也是越语遗存地名,是后来汉人用汉字模拟越人发音而创制。其得名缘由,唐代时就有学者进行分析解读了。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在他的《汉书注》里解释说:“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

  颜老先生在这里虽然对“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让我们清楚这是一种长着寄生蟹的蚌。但因为没有图示,所以这到底是什么蚌类,争议较多。有人说是蛏子,有人说是寄生螺,难有确论。但不管怎样,从名字我们可以想象奉化鲒埼在古代是个多曲岸的海湾之地,寄生蟹很多,常常探着头四处爬,一不小心就被当地人抓起来制成蟹酱。在海鲜匮乏、盐料昂贵的古代,蟹酱是难得的美味,鲒埼的蟹酱在汉代还被列为佳品上贡朝廷。“鲒埼”这个地名不但古老,文化底蕴也深厚,所以为不少人所喜爱,清代学者、文学家全祖望就以此地名命名自己的文集为《鲒埼亭集》,以此来表达他对这个古地名的喜欢和推崇。

 [1] [2] 下一页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