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专家支招宁波非遗传承与发展 提出薪火相传的策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3月18日 08:47   【 】 【打印
0

  中国宁波网讯 宁波日报3月15日一则《非遗传承发展急需提升“造血”功能,宁波金银彩绣向全社会招聘策划人才》的新闻见报,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对“慢工出细活”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专家也纷纷支招,提出宁波非遗与时俱进薪火相传的策略。

  面向百姓:

  提升其与日常生活关联度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艺处处长汪志铭认为,“非遗”的特点是“活态流变”,其之所以成为“非遗”,很重要的特点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其生存环境渐趋恶化,离老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已经退出了百姓的生活,因此,要改变其堪忧的保护现状,必须提升其与百姓生活的关联度。

  以我市国家级非遗“金银彩绣”举例,过去宁波有“家家针织、户户刺绣”的传统,大姑娘出嫁时,金银彩绣做成的旗袍、缎被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而现代社会这一习俗不再,“金银彩绣”日渐不为现代宁波百姓所知。对此,汪志铭指出,如何让它回归到百姓身边就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除了挖掘“金银彩绣”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市场,不仅仅走“礼品”等高端路线,而且要开发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尚”日用品,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搭建平台:

  增强其影响辐射面

  目前,象山开洋、谢洋节,妈祖、如意信俗;宁海十里红妆、前童元宵灯会;奉化弥勒文化节等一些民俗类非遗项目,在我市影响日益增加,并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对此,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燕认为,其中政府主导、扶持举办相关节庆活动,助推了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搭建平台也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孔燕以宁波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表演类非遗项目为例,像甬剧、姚剧等非遗项目,政府非常重视搭建平台,其或在校园里培养传承人,或打造精品剧目,或走出国门展示风采,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而宁波评话、四明南词、宁波唱新闻等没有专门的演出团体,面临传承人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其生存状况依旧堪忧,搭建平台培养观众,增强其辐射面应该是其传承发展的有效举措。

  记者了解到,市文化馆去年推出的“非遗课堂”就是一个为非遗传承发展搭建的好平台,学习“宁波菜”、“金银彩绣”、“四明内家拳”等非遗项目课堂一经推出后,便受到市民热捧,供不应求,其中“四明内家拳”甚至被邀请到部队开课。而针对宁波传统曲艺的传承发展,我市相关部门正酝酿今年举办首届“阿拉曲艺节”,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果,为宁波曲艺的交流、演练搭建平台,扩大曲艺艺术影响,促进我市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裘群珠身兼金银彩绣传承人,这些年在金银彩绣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裘群珠深感宁波工艺美术行业非遗传承与发展中个人单干信息不畅的问题。她认为除了依靠政府在政策与法律的支持与保护,搭建展示和展演平台外,非遗传承人自身也需要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助推非遗产业化发展。

  裘群珠告诉记者,有的传承人能很好地秉承着传统的技艺,但是因为不擅长沟通交流,信息不畅,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阻碍。“非遗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如果继续单干,势必势单力薄,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就是整合宁波工艺美术类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包装、宣传,这样既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又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记者陈朝霞)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