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多一点,能不能算我便宜点?”这样的话,是老百姓日常购物讨价还价的常用句。在一般人看来,商品单件购买的价格肯定不如成打成箱来得实惠便宜。正是有了这种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惯性思维,人们在购物时会优先考虑去选择批量商品。日前,宁海网民“孤山”在本地论坛上发帖,反映在宁海一家超市购买饮料时,发现了“同一商品买单个的比买整箱的便宜”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不少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记者走访:“多买便宜”不见得
记者前往网民反映的这家超市进行验证,发现一组6罐装的王老吉,售价为22元,而同等规格的单买一罐是3.6元。也就是说,买6罐装的非但没有比单买便宜,反而贵了0.4元。
在饮料区,记者发现像这样多买反而更贵的商品还有不少。例如,245ml的旺仔牛奶单罐售价是4.28元,而6罐组合价是27元,比单买贵1.32元;单买一罐加多宝的价格是3.4元,如果买12罐装同等规格的需要43.8元,整整贵了3元。但加多宝6罐组合价却只要15.4元,比单买的要便宜5元钱。不过这是促销价,按照原价22元的价格来算,还是单买更合算。再看矿泉水,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售价是1.2元,12瓶的组合价是13元,比单买要便宜1.4元。
这样的价格乱象在城区其他大型超市是否也同样存在呢?记者随后分别对城区其他两家大型超市进行了价格调查,均按同一品种、同一品牌、同一规格进行对比。从采集的商品价格信息来看,超市里的商品单价与组合价确实存在着价格差。比如,有家超市销售加多宝12罐装的均价为3.25元/瓶,比单罐定价便宜了0.1元。但如果按非会员价格来算,组合价的均价则要比单罐贵上0.15元。而在另一家,加多宝组合价均价比单罐的要便宜0.05元。看来,消费者若不细细货比三家,还不知道到底花了多少看不见的“冤枉钱”。
市民调查:很少有人算细账
“应该是买得越多越便宜吧。”在一家超市的饮料区,记者遇到了正在选购牛奶的黄女士。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喜欢喝牛奶,平时就成箱买了囤在家里慢慢喝。她逛超市买牛奶从来没算过单价和组合价之间的差价,一直以为多买更合算。
市民在购物时会去比较单价和组合价到底哪个更划算吗?记者在超市里就此问题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8位市民理所当然认为成箱买要比论个买划算,但他们也都表示没有认真算过账。其中不少年轻人表示,组合包装的比单个的拿取方便,懒得为一块几毛钱去比价。“在超市逛逛买东西,总不能什么都拿着计算器算吧?”市民娄女士说,结婚以后她开始学着当家过日子,牛奶、饮料等凡是能成箱买的她从来不单买,总以为这样才划算,“没想反被商家‘占了便宜’,这类商品的价格基数都不是整数,不认真算账还真弄不清哪个更便宜。”
只有少数市民表示会仔细对比价格差再进行购买。“这个问题我也关注的,所以每次我都是买单瓶的,多拿几瓶就是了。”网民“思妍1988”表示,自从发现单买更便宜后,她都一罐罐地买。也有市民虽然发现问题,但不得不“中招”的。网民“wfysy”就遇到这个问题了,“上次去超市买饮料送人就纠结了,整箱贵,单瓶的又不好看。”
超市说法:贵出的是包装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饮料,食品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方便面一桶是3.4元,3桶连的是10.9元,我粗粗一看,脑子瞬间短路,还拿出手机算了下,果断买了单桶的。”网民“小蔚860817”在帖子中分享了她的经历。
为什么有的商品买得多反而比论个买更贵?有家超市的部门负责人从商品成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他表示,由于饮料这类商品本来就利润有限,因此厂商必须做好成本控制。消费者买一组或一箱饮料,厂家还要使用额外包装,比如纸箱、塑料布等,这些都增加了商品的包装成本。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超市商品的定价高低,取决于商品进价和超市的利润需求。超市各种商品的定价也是有高有低,主要是为了平衡平价、低价促销而形成的亏损差价,从而实现超市的整体盈利。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多买多实惠的。
消协建议:购买前不妨先算一下
“这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因为消费者都有量大优惠的心理,一些商家利用了消费者的惯性思维,拉高超市的销售额。”县消保委工作人员黄育松告诉记者,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购买商品时,应仔细查看商品的各类信息,相互对比后慎重选购。他建议市民,要想不被商家“占便宜”,购物时不妨带上一部计算器,或带有计算器功能的手机。买之前多算一算就清楚了。
采访中,一位早就发现成箱买其实比论个买贵的市民告诉记者,每次决定购买前,他都会留个心眼对比下不同包装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其实算账一点都不麻烦,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
(记者水玲玲实习生黄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