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华(右一)指导徒弟拆装汽车零件。记者崔引摄
“我是一只蜗牛,一直在爬,也许不可能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努力爬,不管成功与否,足以令自己的生命感动。”这是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机械修理班班长胡耀华在公司一次大会上表达的心声。
这名45岁的汉子,不会说华丽的词藻。从一名高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为宁波港机械维修的业务主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胡耀华用他24年的工作经历,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去年,他又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几天,中央和地方媒体竞相报道了他的事迹。
善于干小事的技能大师
事实上,胡耀华能成为大师就因为他善于干小事。用宁波港镇海港埠分公司工会主席孙兵的话说:“就是在生产现场干那些说大不大,不干又不行的事。”
比方说,集卡车左轮胎上的螺帽容易松动的事。多年来,在货物搬运中没少出危险,稍不注意轮子上的螺帽就会因为脱丝而被甩出来。为了不伤人,司机们只好过几天就拿着扳手拧一拧,真是烦不胜烦。可是,人家集卡车出厂的设计就那样,谁都没多想。再说啦,司机师傅早就习惯了。
可胡耀华在意了。
他经过研究发现,集卡车左轮旋转的角度与螺帽固定的丝扣正好是逆时针方向,这样一来,只要车轮转动,螺帽的丝扣就会因反向受力而松动,而且车轮转速越大螺丝的松动就越快,即便是人工拧得再紧螺帽也难免脱落。
胡耀华根据力学原理将丝扣的设计改成了顺时针方向,让螺帽在车轮旋转时正向受力,从而形成了对丝扣的固定力量。最终,既保障了安全又从根本上避免了螺帽的脱落。
再比如,公司进口的那台16吨专用叉车的事,按照制造商的设计,叉车在使用中不能超载。一旦超载,叉车两个叉齿形成的半圆形铲台就会分开而造成货物的滑落,甚至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理论上说,这也不是个大问题,比如让司机不超载不就行了吗?
但是,在港口装卸的实际操作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货物,单靠人工目测极难避免超载。胡耀华了解了情况后就琢磨了起来,他先后两次针对叉齿的设计进行修改,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在两个容易分开的半圆形铲台上装载了报警式液压锁。改装后的叉车,司机坐在驾驶室里,只要听到超载的报警时,轻按电钮,叉车就会自动上锁,从而避免了因叉齿分开而造成的货物滑落。
如今,在他的创新下,公司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和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如变矩器、摩擦片等都“中为洋用”,而价格仅为进口配件的15%至30%,单这一项每年可节约维修成本近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