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道是无门却“有门”——鄞州高级中学图书馆纪事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3-05-02 07:41:07

“无门图书馆”的设计者,是时任校长王贤明。2006年,当设计师拿来装修设计图纸时,王贤明蓦然发现:一层楼一道门,加起来,竟有七道门。“这4000多平方米的知识馆藏,如果天天关着门,该多浪费啊。”更何况,彼时,学生们的阅读缺失也是一个老大难。

王贤明大胆想象另一种可能:把设计图中的门和隔离墙去掉,一切监控设施都取消。在他看来,图书馆不仅可以借阅图书,还可以借阅信任。

“无门图书馆”来了,学生们的感觉从新鲜到肃静。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营销系、06级鄞高毕业生卢怡告诉我们,“无门图书馆”让自己更愿意去阅读,并且会在心理上给自己一种我是君子的提醒,提醒自己做好一个君子,“被信任的感觉真的好温暖。”她说。

王贤明的探索,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一切的制度设计,都要以尊重人、关心人为前提,选择正面的人性假设。‘无门图书馆’就是秉持了这样的人性假设。”鄞州区教育局局长陆利明在采访中对我们说,多年教育的经历让他得出一个常识:在施教和受教之间,信任是一种柔和而又强大的力量,具有塑造的功能。信任学生,学生就会变得更可教,更有教养,更能自律。否则,虽教而未必行。

图书有借,信任可阅。毕业后,学生们自发写了一幅书法,赠送给图书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这是学生们三年的感悟,意思是:道德礼仪的引导,会令人萌生羞耻之心,亦会令人心向齐。这段原本出现在课堂上的《论语》格言,因为身边的“无门图书馆”,学生们顿悟了。

形塑

管理“有门”,自律无声

有人说,“无门图书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童话。

“无门?不可能!”2006年,当王贤明找到瞿嘉福,请他担任学校新建图书馆馆长时,瞿嘉福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

做了近30年图书管理工作的他,并不认可无门的做法。曾有某地做过“无门书屋”的尝试,最终书去架空。不过,瞿嘉福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没有门,孩子们阅读似乎更“自由”了。今天,一堆还书撂在借阅台上;明天,墙角垃圾桶里藏着两三本书;书架上的书总不见还回来,一查电脑数据,某班借出604册,还回602册,一个班总共只借出两本书?怎么可能!

情急之下,王贤明发话了。07级学生范思师记得,那天早晨,校园广播传出王校长的声音,“我们的图书馆与别的图书馆相比,面积不是最大的,装饰不是最豪华的,但是却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地方,她信任你,愿意把所有的知识为你敞开,只要你也愿意温柔地待她。”范思师听出来,“校长的声音有些哽咽。”

下课后,瞿嘉福惊呆了:图书馆借阅台上一下子多了1500多册书!

信任有借,缘何不还?一次,瞿嘉福“抓”到一名学生,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书,大摇大摆地走出借阅室,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瞿嘉福一气之下,让他写一份检讨书。

检讨书里,学生写着这样一句话:“当一种制度产生时,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

也曾悄悄拿过书籍的07级学生戌恺凯坦承,这样的现象在那时太普遍。“也许是人天生的惰性,有时只是为了图便利犯下的无心之过,但不应该把这种过错夸大到道德层面。”

随即,校方进行了一番问卷调查。学生不愿意借还的原因,一是借书量太少,二是下课时间太短,懒得排队。同时,8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度非常好,只有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不够。

善意的制度设计无错,自我信任评价亦无错。那么,问题到底是管理之失,还是学生之过?

“外化的设计可以‘无门’,但管理必须‘有门’。”老馆长的标准是:真正来看书的人能感觉舒服自由、无人管理;而来偷书的人则会遇上文明的棱镜,感到“处处都是眼睛”。

他的秘诀都是极其微小的细节:从一早开始,管理员们就摆正好桌椅,保证书架绝不杂乱。一旦发现学生未办理借阅的情况,学校的班主任信息平台上就会出现一条提示信息,通过不点名的方式提醒该班主任催请学生补办手续。他们根据刷卡机记录的数据,每周贴出“班级借书排行榜”、“读者借阅排行榜”。看到自己、班级的名字能被列在“全校第一”,同学们个个激动了。而那些原本“拿而不借”的同学反而主动去刷卡了:“我明明借书了,不能不算数!”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