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近日,团市委针对我市1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情况进行了排摸调查。三年来,我市高校学生累计获得国家专利930项,但这些专利作品普遍被“束之高阁”,平均转化率仅5.6%。
手持八十余项专利,无一投产
毕业在即,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大四学生林瑞别正为手头国家专利的去留犯愁。小环境温度调节设备、高空玻璃清洁器……在校四年,他一个人就拥有了8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2项还是发明专利。
连日来,本想将“好创意”转化成“好产品”的小林接连碰壁。他跑了数家企业,要么干脆不理,要么婉言拒绝,也有愿意直接聘用,但对其手头的专利不感兴趣。
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三学生沈泽涵正在用其自己组装的“平板”电脑和“投影键盘”,进行项目数据计算。他是学校里颇有名气的“技术宅”,无线充电器、软体户外LED显示屏……不少产品光听名字就让人惊喜。但至今,他的这些奇思无一吸引企业真正投产。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热情高涨,优秀的创新成果也逐年递增。但是,这些创新成果普遍存在“有作品无市场”的状况,专利作品平均转化率仅5.6%。
学校对接企业,为“创新”寻找落地土壤
“专利往往只需文字论证其创新点、可行性,不需要真正进行实物生产。一旦要被转化,就需要将概念变成实体,向企业证明其实用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仰光说。
但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经费有限,仅购买生产材料就已捉襟见肘。同时,目前高校学生的专利仍以外观设计为主,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内容也多来源于书本和生活,在具体技术规范上与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不易于吸引企业的注意力。
如何既能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又能更好地让一些好想法变成现实、服务发展?或许,浙江工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企业有需求,学校有创意。目前,该学院和慈溪、余姚、宁海的数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来校举行对接会,现场对接学生的好创意。
现在,该校的专利转化率已经超过50%,企业也尝到了学生创意带来的“甜头”。
“企业往往已有相关的专业技术,并对该领域的市场比较了解。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多进行专利研发前的前期沟通,对于提高转化率是很必要的。”该学院的指导老师邬琦姝说。(记者黄合通讯员张旦旦邬红莹)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