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选择
学成回国工作在妈妈身边
当时,回到宁波的妈妈病倒了,得了乳腺肿瘤,接受手术后,病情好转。王争知道自己只有以学业来报答母亲。
王争在浙大期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2005年9月,由于成绩优异,王争免试攻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第二年,他提前一年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个重度残疾经济学博士。
2006年12月中旬,王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和导师史晋川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系研究员郑京海合作撰写了题为《转型时期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的经济学论文,发表在著名经济期刊《经济研究》上,并在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受到了经济学者的称道。
2007年11月6日,浙大举办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答辩会,王争有幸入选。多数评委没见过王争,只见他一坐下把挎包往桌子上一甩,接着用嘴掏出资料与笔,这时大家才发现他是个没有双臂的残疾学生。
也许是出于好奇,评委会指定王争第一个发言。没想到王争的答辩思路清楚,观点新鲜,有多处独到看法,让所有评委都对他刮目相看……就这样,王争成了浙江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
2007年,王争在浙江大学获得公派机会去英国参加学术会议,被诺丁汉大学的学术环境所吸引。
回来后,王争开始着手申请诺丁汉大学的博士项目,并且得到了英方的全额奖学金。
儿子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唐惠珍心头百味杂陈,既有自豪又有母子分别的难过和对儿子独自出国的担心。
2008年3月,王争如愿来到了世界知名学府———英国诺丁汉大学,在那里攻读西方经济学。诺丁汉大学专门为王争提供了6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
在英国读书的4年,王争凭借奖学金支撑了自己的学业。2012年,王争毕业时,他凭借出色的论文与经历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最高奖———校长成就奖。
在激烈的工作申请竞争中,新西兰某个大学给了他一个终身教职。不过,王争希望能回国,回到妈妈身边工作。
2012年9月,经过应聘,王争成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尽管任教时间不长,但王争的不凡学识和乐观精神已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儿子的心愿
这个坎,
一定会迈过去
正当王争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一家人开始憧憬美好生活时,今年3月,唐惠珍却被查出患上了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这个病症治疗需要先进行化疗,随后进行骨髓移植。如今,王争的父亲已经辞职,全职照顾病重的妻子。不过短短2个月,治病已花费了20多万元,家里还有妹妹在读大学,未来无法预期的高额治疗费用让一向乐观的王争备感压力。
昨天,记者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采访,王争细心地交待摄影记者不要进病房拍摄,以免妈妈感染。躺在病床的唐惠珍含泪告诉记者,儿子非常孝顺,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放弃国外丰厚待遇,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身体却不争气,给儿子添了负担。王争则在一边鼓励妈妈:“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的。”
昨晚,王争与记者又通了电话。他说,根据测算,妈妈短期内治疗费用的缺口为30万元。最近,他的大学同学和老师、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校友会以及康恩贝集团,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已筹到了15万元。
“一家人走到今天不容易,这个坎,我们一定会迈过去的。”王争最后说。
记者卢科霞通讯员范亚儿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