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余姚 正文

七千年河姆渡 四十年发现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5月30日 09:32   【 】 【打印
0

  研究最具海洋文化特征遗址

  河姆渡遗址发现40年来,学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歇,且成果丰硕。最新成果表明,遗址聚落布局依山傍水;超日常规格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可能具有礼仪性质,是村落核心,而长排房式的日常居住区布置在其周围;长排房前面有食物材料加工场地;村落以木构寨墙和环壕式河道为围护设施,与村外农田区、采集渔猎区等分隔;正规墓地可能布置在村落外围一处山丘坡地上;村落间相距约5至10公里……

  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田螺山遗址的发掘方式一改传统的野外考古中仅仅主要提取较粗大的那些容易提取的各类遗物的操作习惯,而是采用全淘洗和多学科参与考古的方法,以最大限度获取和保存完整的包含物和遗址信息,尽力把丰富和完整的各类遗物与多学科手段紧密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阐释各类文化遗存的“全”信息和“潜”信息。

  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亮点频闪,如在村落居住区内出土山茶属树根坑遗迹,经过对出土层位和相对位置分析、根须形态比较、木材切片显微镜观察、根块茶氨酸含量科学检测等多种科学手段,基本确定该山茶属树根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的茶树遗存。这一发现可以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文献记载的距今2000多年前,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

  随着不断研究探索,河姆渡文化的学术专著不断问世,目前已有17本学术专著,优秀论文不断涌现,如以出土材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章,发表于学界最高等级杂志美国《科学》和《考古科学》上,河姆渡文化仍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余姚适时做好研究成果的整理与传播。自1994年起,“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田螺山遗址学术研讨座谈会”、“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全球视野: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时有举行,这些活动扩大了河姆渡文化辐射力,为提升学术地位和开展研究提供新的契机。比如,难得一见的有8位国际代表列席同一次会议,说明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对学界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在众多成果中,不少专家较为看重的是河姆渡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天然结合。出土的金枪鱼、鲨鱼、鲸鱼、石斑鱼等多种海洋鱼类骨头,加上20多件各种形态的木桨,表明田螺山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浙江作为海洋大省的最重要的历史见证。

  影响弘扬和传承河姆渡文化

  除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外,余姚还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河姆渡文化不仅在高端领域享受盛誉,还在民间群体得以普及与熏陶,实现考古成效的延伸。早在1990年3月,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室在遗址西南的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工作站和罗江乡机电站旧址上落成开放,展出河姆渡遗址出土器物及复制品337件,河姆渡文化全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馆20年来,已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300余万人次,开放接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中宣部“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2008年5月18日起,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今年观众量超过50万人次,成为民众文化旅游的热点。同时,该馆规范的接待服务得到广大民众肯定,在浙江省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评审中,获最佳讲解导览服务奖。

  多年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馆校共建、送文化进校园、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目前,该馆是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余姚市中学生党团校、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河姆渡镇中心小学等6所院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十余年间,已在余姚及周边县市的70余所中小学校巡回举办展览,吸引师生6万余名,近几年培训60余名小小讲解员。同时,中央电视台“发现”栏目等重要传播平台宣传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中华远古文化之光》、《史前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等宣传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为弘扬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弘扬和传承河姆渡文化为己任,扩大海内外影响。1998年,该馆和宁波博物馆在韩国全罗南道农业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河姆渡农耕遗物特别展”;2007年,精选部分田螺山出土文物参加省考古所在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举办的“走向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特展”。2011年,《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在台湾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展出,是第五届台湾·浙江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特展在台湾获得广泛关注,吸引26万台湾民众观摩。

  可见,经考古绽放的河姆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思想,传播载体丰富、途径多样,在高端领域与民间乡野打通了研究与普及的通道,既是对河姆渡文化本身的一种积极弘扬,又是对接受河姆渡文化滋养的人群一个知识的汲取与文明的开拓、提升。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