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校园里的农田成了第二课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6月22日 09:53   【 】 【打印
0

校园里的农田成了第二课堂

邱隘中心小学学生正在观察葫芦的形状。薛丛川 邱萍 摄

“今年的春晚大家都听过《风吹麦浪》这首歌,可同学们知道风吹着小麦会产生什么声音吗?”下课铃声一响,鄞州邱隘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就一齐跑到教学楼前的七彩农学院里用手撩拨着熟透了的麦子,感受风吹麦浪产生的“沙沙”的声音,原来他们是在领会语文老师许明霞刚在写作课上教的如何学会观察细节。在七彩农学院里,一年四季都能结出的各色的时令作物,这里成了同学们学习的第二课堂。

校园里就能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在邱隘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七彩农学院紧靠着校园南墙,有1800平方米,并由四部分组成:东侧是暖房,主要以无土栽培、花卉培育为主;暖房西侧是蔬菜园,种植时令作物,培植新引进的科技蔬菜;最西侧是竹园;暖房南面还有一个农具摆放区。

邱隘中心小学校长钟辉告诉记者,七彩农学院前身叫种植实践基地,在2008年11月建设成立,建设初衷主要是考虑到现在学生们基本与农田、果园绝缘,和大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学生连最基本的水稻、韭菜都不认识。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科学学科组最终决定腾出学校南面的大草坪,建立学校的农业实践基地。

2010年10月,科学学科组针对原来实践基地上存在的“大面积单一种植的现状和粗放式管理”等问题,对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打造特色科学实践基地”的构想,最终于2011年10月完成了“七彩农学院”的建设。

多样的作物分布和花园式的基地建设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学生观察、实践、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农学院育出一批科学“精英分子”

在七彩农学院里记者看到,小麦已经熟透,金黄色的麦穗在阳光下晃人眼睛;番茄挂在矮矮的支架上,青青的果实透露着微红;玉米杆子直挺挺地伫立着,尚未长开的玉米棒被绿色的皮紧紧地包裹着……一下课,这里就围满了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的同学们。

“农学院除了能增强学生对作物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与学校各门课程无缝对接。”教科学出身的校长钟辉说,农学院的凤仙花、油菜花为三、四年级同学提供了观察植物的一生、了解新的生命的好场所;而马铃薯、番薯、萝卜、大头菜又为五、六年级同学探究物体的沉浮、寻找淀粉的踪迹、辨析生的和熟的食物提供了材料。

暧棚房内的立体、箱式、瓶装水培实验,更让同学们体验到了科学的神奇,借助着“无土栽培”和“水生移植”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提升了部分有农学研究兴趣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带出一批农学院的精英分子。

把课堂从教室里搬到农学院

除了对科学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实践帮助外,语文教学也从中受益不少。

该校副校长、语文教师许明霞告诉记者,每个年级的春季学期的语文课文里都会有与春天有关的口语教学内容。以往,学生形容和观察春天,大都只是从公园里看到的花开树绿。

现在学校里有了七彩农学院后,老师们可以在课前带学生游玩农学院,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子闻,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手摸,让每一位学生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描绘下来:麦田一片碧绿,金灿灿的油菜花,草地里长出了嫩嫩的草莓苗,还有那长长的藤蔓上吊着一瓣瓣青青的豌豆……

还有让学生颇感头疼的写作顿时也变得不怎么难了。老师在农学院里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有关作文,生活化的情景和参与性的活动,给学生更为丰实的写作素材,让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在七彩农学院,老师们总能在这里挖掘出教学资源,萌发许多教学灵感。

于是,大家就惊喜地发现———

数学课,老师结合园地内的作物果实来测量周长、认识不规则图形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美术课,指导学生美术素描和写生,利用作物的叶子、果实做拼贴画等,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书法课,学生利用萝卜、土豆雕刻印章,书写农业劳动的甲骨文,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让孩子去感受和理解劳动的魅力。

“通过七彩农学院,我们有效地将国家规定的课程与校本实践基地进行了结合,将课堂搬到基地,让基地走入课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基地中接受科学、美术、书法、英语、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校长钟辉说。薛丛川 顾燕波 邱萍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