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绘
老人走失是家庭之伤,也是社会之痛。笔者日前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获悉,从今年1月1日起至7月10日,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仅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就接到了700多起关于老人走失的报警。
老人走失事件逐年增加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走失的事件逐年增加。前几天,石碶派出所民警就接到了这样一个求助电话,说是某位爱散步的老人走丢了。民警立即赶到报警地点,经过一番了解,确认报警人是李大爷。他的邻居张大爷年岁较高,以前经常走失,但在村边不远处就可找到。这次,张大爷又说要去散散步,结果人不见了,他们找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找到。最终,还是奉化警方发现了老人的行踪,直到凌晨才接回了老人。
类似的走失案例还有很多。此前海曙白云派出所就处理过这么一起老人走失案件:在迈水桥小区内有位老太太迷了路,不会说普通话,又不识字,而且身上没带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物品。最终还是靠揣摩老人的嘴型,耗费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了老人的身份信息。
障碍来自语言不通和疾病
今年年初以来,仅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接到的老年人走失报警就有700多起。民警告诉记者,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缺乏有效的身份证明,家属没有及时报警等等,是老人走失后不能顺利回家的主要障碍。
根据分析,在目前的老年人走失案件中,很大一部分老人为阿尔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脑功能进行性下降,出现记忆力减退,往往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去哪里了。而近年来,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逐年增多。
“现在还有不少走失老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一方面语言上存在障碍;还有一方面,城市变迁速度老年人适应不了。”民警说,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随子女来甬定居的情况正在增多,老年人一下子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加上不会普通话且不识字,家人一疏忽老人就容易走失。
我们可以为走失老人做点什么?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不常看望老人”作为违法行为,凸显了关爱老年人这一宗旨。老人频频走失是家庭之伤,也是社会之痛。防止老人走失,离不开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一般来说,如果老人有过走失记录,希望家人重视起来,比如把写有联系方式的‘卡片’放在老人身上,这样走失的概率会小很多。”民警说,在他们办理的老人走失案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身份信息,找到了就能联系上老人的家属。“也希望市民朋友能够帮忙,如果在街头看到走失的老人,请伸出援手帮一把。”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会有意无意将放在口袋中的联系卡片扔掉,或者很多老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走失了,不会主动拿出衣服里的卡片。所以,民警建议,要么将联系卡片换成不易丢失的物品,比如布条缝在衣服里;要么就是向象山学习,推广防走失爱心“黄手环”,上面印有醒目的文字;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给老人配上老年人专用的“追踪定位”手机。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