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的起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期就利用“碣石”作为“自然航标”。中国第一座灯塔是民间集资建于福建惠安县的崇武灯塔(1387年)。
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官府在长江口浏河口东南沙滩上筑起一座“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墩,其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进出长江口。这是中国由官府出资建设航标的先例。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规定:“通商各口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由领事官与地方官会同酌视建造”,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灯塔建设的序幕。
浙东沿海部分近代灯塔
1.浙东最早的灯塔———七里屿灯塔
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的七里屿灯塔是我国最早的近代灯塔之一,由英国人主持的浙海关税务司与宁绍台道协同建造。它位于甬江口外的海面上,因其距离原镇海县治七里而命名的。七里屿虽只有0.03平方公里,但位置十分重要,是船舶进出宁波港的咽喉所在。七里屿灯塔就建在这座岛屿上,占地面积2.5平方米。整体高度10.1米,最早灯塔内放入一盏植物油灯。塔身呈八角柱形,钢筋水泥浇筑,塔底八角边长1.7米,从塔身到灯笼有内旋水泥楼梯。
近代的七里屿灯塔还有个传奇故事。1885年3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35艘舰艇6000余名侵略军进犯镇海,在镇海保卫战中,七里屿灯塔工冒着法军炮火,拆下灯器,隐藏设备,熄灭灯光,不给敌舰导航,使法国军舰不敢在夜间偷袭。
2.规模最大的远东第一灯塔———花鸟灯塔
花鸟灯塔位于嵊泗县境内的花鸟岛上,亦称北马鞍岛灯塔,是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以及经由东海进入长江口的重要标志,该灯塔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当时中国海关海务科筹设灯塔计划中首批建造的灯塔之一。
花鸟灯塔的塔身呈圆柱形,高16.5米,下部为白色,混凝土砖石结构,上部为黑色,材料主要是铁板。灯塔内部分四层楼面。塔顶为铜铸圆顶,装风向板。顶层使用巨大的玻璃作为墙体,安装有光源。其下一层有外置廊台,可凭栏远眺。灯塔周围还有无线电铁塔、发电房、机房、仓库、宿舍、码头等附属设施,整体占地约2.2万平方米,建筑和装饰均属欧式风格。
花鸟灯塔的导航方式非常齐全,有光波、电波和声波等,可为不同距离的船只提供不同的导航手段。聚光灯安装在灯塔顶层中央,采用2千瓦卤素灯,周围置四面透镜和旋转机组,每分钟旋转一圈,使聚光灯同时射出4道光线,射程24海里。灯塔周边建有两座无线电铁塔,提供的无线电远距导航方式可每15分钟向船只呼号一次,报告船所在的经纬度。雾天时灯塔还提供近距离声波导航,每80秒连续鸣笛两次,每次声长1.5秒,声音传播范围4海里以内,是中国传音最远的气雾喇叭,当地俗称“老黄牛叫”。
3.我国最东面的国家一级灯塔———北渔山灯塔
象山渔山列岛的北渔山灯塔是我国最东面的国家一级灯塔,高度比花鸟灯塔还要高一些,也是最气派的灯塔。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海海关耗银5万两建成北渔山灯塔。塔身呈圆台形,生铁铸造,塔高16.9米,直径4米,原置法国“巴比尔”公司所制牛眼透镜特等镜,直径2.66米,高3.6米,用煤油纱罩灯头,射程25海里,重15吨,为当时世界特等镜之最。
1944年,灯塔灯器毁于战事。1947年,海关派技师史端昌等重修灯器。1955年灯塔在国民党撤退时又遭破坏。1985年交通部批准在原址重建灯塔。目前,灯光射程25海里以上,装置国内领先。
4.蔡元培避难地、电影《渔光曲》取景地———东门岛灯塔
东门岛灯塔由任筱和、任筱孚兄弟于1915年出资建造。任筱和、任筱孚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书,后奉其母黄氏之命开始从商。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宝泰行、大皆春国药号等。1915年,任氏兄弟于石浦东门岛买山建造灯塔,以利船舶航行。
东门岛灯塔是进出石浦港船舶的导航标志,年代久远,石质圆形建筑,占地约9平方米;外径3.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5.59米,周筑乱石墙,厚0.25米,西辟一门;上层高2.08米,无墙,八木柱支一伞一形顶,现残留4柱;伞顶置一球形体,为置灯处,1999年重修。
1927年,蔡元培、马叙伦遭到军阀孙传芳的通缉,辗转来到象山,最后在东门岛上的灯塔避难。当时,身为灯塔主人的任氏兄弟对蔡元培和马叙伦细心照料与保护,蔡元培十分赞赏任氏兄弟的为人,临行前还在灯塔的客房里,为东门岛灯塔题词“出其东门,介尔昭明”。如今成为东门一胜。随后,蔡元培想从海上去福建,任氏兄弟自告奋勇,亲自驾驶灯塔船保驾护航。当时,闽浙一带的海盗都知道灯塔船与任氏兄弟,而海盗也同样受益于灯塔,因此他们不但没有抢劫,还加以保护。就这样,蔡元培被平安地护送到了福建。
1933年9月19日,著名电影《渔光曲》的编导蔡楚生率领摄制组来到东门岛拍外景。其中有许多海上捕鱼镜头在东门港海面拍摄,一时轰动整个石浦和东门岛。任氏兄弟为了这部电影的顺利拍摄又出钱又出力,他们帮剧组送饭送菜,帮着联系群众演员,乐此不疲。
灯塔的建筑特色
古代的灯塔如同中国古长城的烽火台,是以木头作为燃烧物发出光芒的。燃烧的火堆大小决定了光芒的可视距离。当时的灯塔能见距离很短,值守灯塔的人在夜色中看见航船通过时才燃起大火,引导航船,所以灯塔的导航功能很有限。
后来灯塔将煤油作为燃料,加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发明了凹面镜,相继出现有反射镜的发光器、透镜灯塔,把煤油灯火焰放置在凹面镜的焦点上,火焰就会反射到了凹面镜上形成光柱,但可见距离还是非常有限。因为只有在漆黑的夜晚,能见距离才会较远一些,而在明月高挂的夜晚,光柱可能就淹没在月光中了。
用燃气作燃料之后,灯塔上开始悬挂比煤油灯明亮几十倍的煤气灯,灯塔的光芒传递得更远了。
浙东沿海灯塔多由英国人设计,融入了当时欧洲航标设计建造者对导航、采光、防潮、通风、瞭望等灯塔功能的独到理念,同时也包含了对实用、坚固、美观、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标建筑的经典。它们是欧式建筑艺术的缩影,为研究欧式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实例。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