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关于棒冰的记忆
花花绿绿的蜡纸包裹着,还冒着阵阵冷气,棒冰看起来格外的诱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盛夏,农村人想吃到一根棒冰并不是很容易。棒冰贩子的木头箱子写着“卖棒冰”三个字,总能吸引很多小孩子对它行注目礼。
有个叫香珠的老太太在小港一带很有名气,因为在镇海的女儿有城镇户口,她便开始做起了棒冰生意。在农忙的时候,就能看见她推着一部小小的手拉车,在田间地头吆喝。棒冰都是几分钱一支,两种口味,糖水棒冰和奶油棒冰,薄利多销才能挣钱。农村人家孩子多,从小到大,从高到矮一大串,有的人家女孩从一梅喊起可以喊到七梅,男孩子多的人家从一毛开始排齐,一直到实在太难听叫七毛八毛了,就只能叫毛毛了。这么多的孩子,一人一支棒冰,这花销父母是要心疼死的,只能让下面的小弟弟小妹妹吃,大的就没有了。
香珠看到这么多孩子围着她,就会笑眯眯地对他们说:“快去问爸爸妈妈拿钱去,今天是奶油棒冰啦,下次不进了。”孩子们回去把大人喊来,大人总是骂骂咧咧,一脸的不情愿。孩子们拿到棒冰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一股清新的凉气扑面而来,一支白色的棒冰对他们来说此时已是相当美味了。小弟弟小妹妹们开始享受棒冰了,大一点的孩子只能在一旁咽口水。“我那个时候也就十几岁,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父母已经把我当大人了,大人就没得吃了。我那个时候多想吃啊。我上面还有姐姐,每次弟弟妹妹吃棒冰的时候我们两个就不说话了。不过弟弟妹妹也很懂事,大一点就不会想着自己吃了,总会分一点给我们。要是换成现在的小孩,弟弟妹妹吃却没有他的份,老早闹了,我们那个时候很懂事,有得吃就吃,没我们的份就不说话,很硬的,从来不作娇。”一位五十开外,姓冯的阿姨告诉记者。棒冰吃不到,机灵的孩子们会想方设法吃到冰镇的东西,他们把西瓜和汽水放在打水桶里,然后浸在井水里,过几个钟头以后回去捞,保证冰凉沁心,吃一口,浑身都散发着凉意。
父辈们对于棒冰的记忆都是很温馨的,因为物以稀为贵,偶尔吃到一根棒冰,便觉得很幸福了。
八零后关于棒冰的记忆
如今二三十岁的八零后,对于小时候吃棒冰的事情,保留着幸福的回忆。到了八零后这一代,棒冰已经从几分到几毛了,印象中,到小学一两年纪为止,吃的最多的是芝麻棒冰、紫雪糕,一个是两毛一支,一个是五毛一支,还有一种粉色的草莓棒冰,包装纸也从蜡纸发展到了塑料纸。农村里很少可以看见棒冰贩子了,戴德华就是在1985年开始不卖棒冰的,冰柜、冰箱开始进入小店了。偶然去儿童公园玩,才可以看见棒冰贩子用泡沫箱子装着棒冰卖。即便如此,那个时候能吃到棒冰也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家住春晓的余小姐告诉记者,她对棒冰的最早印象是夏日午睡醒来后,幼儿园的嬷嬷会给每个小朋友发一支棒冰。大家睡眼惺忪,身上还带着席子的印子,清清凉凉吃上一支。有的小朋友吃得慢,吃一点,发一会呆,棒冰都化了,颜色都糟在衣服、席子上,最后必是老嬷嬷抱着他去洗一通。
“村里的小店已经有棒冰卖了,花色就两三种。小学时候没有零花钱,一毛两毛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也很贵,又不敢问爸爸妈妈要钱。每次爷爷给钱买棒冰的时候最开心了,还得想好是买5毛钱的呢,还是买2毛的。买回来两支,爷爷就会把贵的紫雪糕给我吃,自己吃芝麻棒冰。还记得吃完芝麻棒冰后爷爷满嘴的黑乎乎的,奶奶就会数落爷爷是‘老泼水’,我就在旁边边吃边听得咯咯咯笑。现在爷爷奶奶已经过世了,想来每次和爷爷吃的时候,总有奶奶呱呱呱有讲呒讲抱怨爷爷的声音,想想那个味道,那个声音真是幸福。”一位家住小港姓王的小姐跟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