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是用自动化生产线取代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面对小批量、多品种的笔类生产,自动生产线的优势往往很难发挥。”市文具行业协会副会长汪勇说,贝发的柔性生产线解决了这个行业难题。
贝发集团的尝试始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小港一带的一线操作工月薪涨到了4000元以上,还经常招不到人。为了解决“用工荒”,“中国笔王”咬牙啃起“硬骨头”。
3年多过去了,600多万元研发资金投下去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贝发研制的第四代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最大的特点是“柔性”,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联姻的产物。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条柔性生产线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具生产流程,将注塑、装配、包装等五道原本分散在不同车间的工序,整合在一个几百平方米的立体空间内。
“原来每道工序之间都需要物流,而且都是人工搬运,每支笔的内部物流距离是1200米,现在全部无缝衔接。原来每道工序都有独立的库存区域,每天生产的笔需要300平方米的堆放空间,现是零库存。”贝发集团制造总监胡冬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条“高智商”的生产线。胡冬说,它的“柔性”,体现在既能担当大批量生产的专用线,又能适应小批量、多款型笔具的灵活生产。笔的结构大致相同,仅需更换个别模具,加上公司研发的五色印刷技术,同一条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千变万化的笔。
年人均产值提高428%、年产值提高200%、人工成本下降50%、物流零距离、半成品零库存……这些都是柔性生产线的创新成果。
“这条生产线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输送轨道、机械手等连接,形成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协调的柔性‘工作岛’,首次在制笔行业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设备自动化作业。”现场调研的工信部专家说。
第四代柔性生产线研制成功后,贝发并没有把它封锁起来,而是向同行们敞开了实验室。近段时间,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同行纷至沓来。
“贝发不怕同行们引进生产线后,成为新的竞争对手吗?”胡冬对此显然并不担心,他说,贝发研制柔性生产线,是基于企业正在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从一家制造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
“某种意义上说,柔性生产线的推广,加上行业龙头企业搭建的转型平台,将推动‘中国文具之都’宁波告别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方式,迎来一次质的飞跃。”汪勇说。
记者朱宇 刘玉凤 通讯员 乐依赟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