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为官四朝,官至宰辅,乡人尊称他为“谢阁老”。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谨擅权乱政,户部尚书韩文等九卿大臣联名起草上疏文书,请皇帝处置刘谨等八太监,事情被焦芳泄露后触怒了明武宗,韩文等大臣被罢黜,力挺韩文的谢迁只好以病乞求退养,曾同朝为相的李东阳与谢迁在京挥泪相别,并以宋代米芾所作《山水图卷》题赠。谢迁归里后,题跋祖遗《直庵存稿》,整理历年所著文稿,其著作有《文正公集》四十卷、《木翁归田稿十卷》、《湖山唱和诗二卷》、《纲鉴世史》、《类编补遗》、《梅花百咏》等。
谢迁长子谢正,精通书法,学识渊博,趣味高雅,曾入文渊阁办事,很受李东阳器重,李东阳曾为谢正作《茅山草亭歌》,还亲书一帧篆体诗文赠之。谢迁次子谢丕,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院事,同修《永乐大典》。谢丕在泗门建有侍郎第,侍郎第内有钦纶阁,是谢丕的藏书楼。
正德元年,刘谨受宠,谢丕削官归乡后在泗门建东山书院,大学士吕本、理学家诸燮等名士均曾从学于此。谢丕侍郎府藏书楼收藏古籍、字画、诰命、书稿极富,且多佳本秘籍、名家手迹,谢丕均视为珍物,时常登楼广览,怀古自勉。泗门大方伯第为谢迁弟谢迪的府第。谢迪,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大方伯第内有“光范堂”与“祗训楼”等建筑,“祗训楼”为谢迪藏书楼。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攻陷临山卫,在泗门大肆抢掠,谢氏阁老府、侍郎第及大方伯第均被倭寇纵火焚毁,谢氏数代珍藏毁于一旦。
泗门谢氏自明代成化年间发迹以来,官宦辈出,历代不衰,谢迁七世孙谢钟和,康熙时官四川龙安府知府,他出资在县城龙泉山麓重修了文正公祠,并赎回谢迁读书处“状元楼”产业,访得祖遗文正公《归田稿》,康熙二十六年,谢钟和在任上重刻谢迁《归田稿》,后又重刊谢敏行著《东山志》十九卷。乾隆三十八年,皇帝下旨纂修《四库全书》,各省巡抚遍访遗书,《归田稿》被浙江巡抚采入进呈,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雍正年间,泗门有谢氏族裔谢起龙,时人称“蕉雨先生”。谢起龙对当官没有什么兴趣,后来他在汝湖之畔筑蕉雨轩著书讲学,著有《俗礼解六卷》、《东山志十卷》、《毛诗订韵五卷》等。谢起龙的儿子谢秀岚自幼博览群书,并喜收藏,据黄璋《雪船吟序》记载,谢秀岚所藏书画有:赵孟芾《松雪读书图》、汪梅津《罾月图》、《鄂王墨迹》手卷等。
民国时期,泗门谢氏还出过一个在近代藏书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谢光甫。谢光甫是泗门后街人,寓居上海,曾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他生平喜好藏书,藏书家叶景葵这样描述他的藏书:“搜罗三十余年,所收以清人集部及参考书为多,亦有宋本精抄本多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时事变迁,江南大户人家旧藏珍籍古物散失较多,有一部分流入上海的书店或旧货行,时欧美各国及日本均派人在华争购文物典籍,谢光甫在沪上与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文化名人一起,为保护和抢救流散的中华典籍不遗余力。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求书日录》中写道:“谢光甫君是一个最热忱的收藏家,每天下午必到中国书店和来青阁去坐坐,几乎是风雨无阻。他所得到的东西似乎最多且精。虽然他已于数年前归道山(死亡的意思),但他的所藏至今还完好不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书库,值得骄傲的。”
诸门科第多贤士昌古藏书闻浙东
泗门古镇有诸氏望族,在明代时科甲连登,鸿儒辈出。如嘉靖五年进士诸演,任广西巡按,因上疏弹劾严嵩,被贬为福建佥事;嘉靖十四年进士诸燮,历任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曾守山海关,因冒犯巡边大官,被贬为茶陵同知,后辞官南归,在泗门沙堰头建起了用来著书讲学的书屋———“东山别业”,弟子不下百人,著有《新编通鉴集要》、《理斋文稿》、《易经新说》等。
诸来聘,是诸理斋之弟诸厚斋的曾孙,他博览群书,与同乡诸如锦、汪起龙、魏圣水、谢彦祥、陈象六结社昌古,时称“昌古社六隐”。诸来聘藏书楼“昌古斋”在泗门第十堡村,书斋名为明代官员、书法家倪元璐所题,楼中曾藏书万卷,是浙东知名藏书楼。崇祯十六年(1643年),朝廷征召,诸来聘以父亲生病为由不赴,隐居于“半草堂”。康熙十三年(1674年),黄宗羲来泗门寓居,这是他上天一阁访书的第二年。寓居泗门期间,黄宗羲除了在“半草堂”讲学之外,就在诸氏“昌古斋”阅书,并写下了许多诗词文稿。康熙十四年五月,黄宗羲与诸来聘话别时,写下了“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村烟接市尘。日日街头鲑菜满,不妨长作四门人。”的挚情诗篇。
清中叶之后,诸氏门第开始衰落,诸氏“昌古斋”藏书,因鼠啃虫穿已难以维护,就由诸氏后嗣作为祖业按各房分割掌管。诸来聘的族裔诸允治也是个文化人,对家中祖遗藏书极为珍爱,他续购搜罗古籍善本数千卷,并校勘订补。可惜诸允治去世后,所藏书籍逐渐散出。同乡谢宝书在辑录《姚江诗录》诸允治诗文时沉痛地写道:“余观先生家藏书籍皆手自丹黄眉批旁注,参以已见,想见前辈嗜学之劬(勤劳的意思),先生诗学极深,惜后嗣衰落,遗稿散失,仅从他处钞本录存数首。”
经籍名镇人文济多少贤儒烟雨中
《两浙輶轩续录》著录有泗门文人周室辅、周缉熙兄弟,二人均为泗门水阁周村人,他们的父亲是当地名医,著有《医学举要》一书。兄弟俩从小受诗书家风熏陶,文笔出众。咸丰年间,周氏兄弟在水阁周创办“博我文社”,筑藏书楼曰“沁庐”。清末民初,周缉熙重建书楼收藏古籍,著有大量医笈手稿及诗稿《沁庐诗钞》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谢宝书编辑永思居校本《姚江诗录》时,全蒙姨丈周缉熙全额资助印刷费1700多元大洋,才得以完成。
在泗门东郊皇封桥村,曾寓居过一位文史学家———杨积芳。杨积芳是余姚青山下沙畈人,光绪年间举人,他回乡后勤于著述,著有《余姚县志》金石、艺文各一卷,主纂《六仓志》四十六卷,并书有姚邑家谱序、传数十篇。杨积芳平日还喜好金石篆刻,家里收藏着大量秦汉至唐宋碑贴,终日临摹,录有《东渔印存》一册。泗门东郊皇封桥桥名,就为杨积芳所书。
明清以来,古镇泗门名贤辈出,人文荟萃,读书藏书之风,历来不衰,在这文风昌盛的浙东古镇中,目前有名可稽的书屋、藏书楼还有数十个之多,从这些书屋中走出的优学贤士更是举不胜举。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