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四中的学生参加人文实践课程。
奉化中学漫秀社展示他们的演出成果。
四明中学一位男生认真地学起了刺绣。
■普高深化新课改系列报道
宁波四中:
人文特色
引领课程改革
作为宁波历史最悠久的普高学校,宁波四中在课改之路上的探索,却一点也不陈旧。宁波四中的选修课程,始建于1998年。2006年新课改后,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步入正轨。2011年7月成为省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批选修课程建设。
从去年7月份开始,学校开始进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最终确定了宁波四中课程结构由核心课程(国家必修课与国家选修课程中心的高考课程)、选修课程、微型通识课程和提高创新课程四大板块。
核心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一、高二时,在课程设置上对方向1(侧理)、方向2(侧文)、方向3(体艺及其他)的学生作分别处理。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学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多元发展。微型通识课程旨在扩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弥补文理分科带来的知识、思维、眼界上的缺陷。提高创新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特长课程,为向体育、美术、传媒等方向发展的特长学生提供高水平培训课程;一类是进阶课程,为文科实验班学生、理科学优生等提供进一步提升的课程。
“第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求得适当平衡;第二,倡导多元发展,增加课程选择性;第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发展。”校长邵迎春总结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时说道。
在多元发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学校也确定了以文科引领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学校的目标是,在可以代表绝大多数学生生源素质的普通高中,开创一条人文教育的新途径。给真正喜爱文科的普通学生提供优质人文的养成环境。
学校与北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合作的文科创新实验班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立足于学校实际,与同类学校错位发展,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路线,经过两年的发展,该校文创班已经初具特色。
“两年时间里,我们完成了慈孝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考察,有短线、中线和长线,除了浙江省内或者周边的特色区域之外,我们还远赴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308班的屠佳雯谈起这段和小伙伴们的“奇幻漂流”,仍然记忆犹新。同学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文化调查报告,并即将作为特色校本教材出版。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学生需求,每学期开设学科拓展性质的特选课程两门,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汲取相关学科知识。
“平心而论,我们的生源在城区普高中居于中下游偏下水平,在理科的高考成绩上很难与其他名校竞争。我们希望通过文科实验班的实验,找到合宜的文科人才培养方式,进而提升文科整体水平,努力让‘读文科,去四中’成为宁波城区家长的共识。”校长邵迎春说。周 浩
奉化中学:
打造社团化的
兴趣课堂
兴趣是一切原动力的开始。奉化中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课教育的同时,个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得到满足。实践证明,学校打造的社团化兴趣课堂深得学生喜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走进奉化中学,远远就看到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打扮成各类漫画人物,互相对着台词,一边还吸引了许多同学前来观看。他们是学校漫秀社的成员,社团周老师介绍,扮演动漫人物不仅仅是好玩,学生们能发现动漫中励志、奋进、亲情等美好的一面,让美好一面融入生活,进而能思索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其实,奉化中学的每一个社团都富有特别的意义,社团建设也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心血。目前,学校有文学社、天文社、音乐社、铜管乐队等25个社团,有的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有的社团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客邀讲座;有的走出校园去实地参观等。在课堂教学拓展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
学校漫秀社到中山公园进行外景拍摄,参加奉化市社团文化节表演、暑假参加杭州动漫展,漫秀社的课堂延伸出校园,走进社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0年1月,该社成员宋伊雯同学参加了宁波市首届中小学动漫创意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书画社常老师则带领学生去中山公园锦溪书画社实地参观,对热爱书画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餐饕餮盛宴……
参加哪个社团由学生自由报名,参与其中,培养挖掘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文学社的诵诗会,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天文社的同学蹲点熬夜,观察星空,品尝科学精神的严谨与艰辛;科学社更使学生成为小小科学家,学生课题《常见水果生电研究》就在浙江省2009年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个性化社团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非学科课程文化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单单要有本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对新开发的社团有系统的全新的认知和课程规划。”学校一位负责人介绍,学校要求所有高一、高二的任课教师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而且把是否开设新课程与评定职称等考核制度挂钩。“随着个性化社团的发展,我们会积极稳妥地改革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社团考评机制。”
在奉化中学,课程化是学生社团发展的最根本目标。为了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特色课程,学校老师经常集体备课。大家或对同一节课进行不同教法的交流,或对各自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的交流,大家一起做课程开发。
经过老师们的认真备课,努力思索,勇于创新,有不少课程已小有成绩。励箭生老师的《自然科学之美》、卓恺返老师的《历代帝王史》荣获第二届省精品课程。戴幼芬的《创意摄影》荣获第三届宁波市精品课程,浙江省精品课程。周圆老师《春之舞》课程的开发,就是美学、文学、计算机、地理等综合学科的整合,在各位老师集思广益下,后来成为宁波市精品课程……
周 圆
四明中学:
特色培育与
非遗传承共赢发展
宁波市四明中学秉承着“方正、通达”的四明文化,确立了以“彰显特色,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以四“明”(明德、明智、明新、明达)工程为载体,以培养“方正、通达”的四明人为最终目标的优质教育发展体系。成为市首批课改基地之一之后,如何结合浙江省新一轮课改,打造四“明”型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任务之一。
为此,学校组建了刺绣、剪纸、茶艺、篆刻、书法、十字绣等多个文化意味浓厚的兴趣特长类社团。特别是刺绣,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刺绣社成立于2011年9月,现有社员30人,该社聘请罗慧女士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罗慧系宁波市太古城社区主任、宁波市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除了外聘指导教师,刺绣社有社长一名和副社长一名负责日常事务、作品装裱展览以及联系对外活动等,真正体现了学生社团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学校有充足的内涵建设基金用来保证刺绣社的正常运行,包括材料的购买、人员的补贴、作品的装裱、展厅的布置及各项涉外活动等,为社团活动的开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3年暑期刺绣社三次派代表赴宁波江东区文化馆进修学习。虽然是酷暑天,可是同学们热情高涨,到了文化馆后都认真听讲,细心刺绣,虚心求教。三次学习令许多学生的刺绣基本功进步不小,信心倍增。
在2012年10月31日,结合江东区“非遗校园行”系列活动,在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和学校联合举办的“喜迎十八大 感悟传统文化”活动中,20多名刺绣社学生一针一线绣好党旗。2011年9月起,刺绣社成为宁波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实验基地。2012年成为宁波市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进校园合作单位。2013年6月8日终于正式授牌成为宁波市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基地。在授牌仪式上,社长,高二(3)班的王哲同学,他以精湛的绣工,征服了在场的领导和前来围观的群众。
目前,刺绣社每周统一活动时间为周三下午七、八节课(以选修课方式开展),以及每周一和周五中午利用休息时间集中制作作品。刺绣社有固定的工作室一个、作品展厅一个。
刺绣,源于民间,新生于校园。以刺绣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迈出了学校特色培育与地方非遗传承共赢发展的第一步。这项成果在2013年3月获得了宁波市德育成果奖二等奖。
余献红 罗秉相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