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黄定福
1970年9月出生于宁波,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对宁波地方史、古代建筑、近代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代表作有发表在《中国文化遗产》上的《宁波一绝庆安会馆戏台》等,专著有《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铁的生产和铸造,为桥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铸铁抗冲击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断裂,并非良好的造桥材料。19世纪中期,随着酸性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技术的发展,钢材成为重要的造桥材料。钢的抗拉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钢板和矩形轧制断面钢材,为桥梁部件在厂内组装创造了条件,使钢材应用日益广泛,开始了土木工程的第一次飞跃。随后又产生了高强钢材,于是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结构跨度从砖石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跃升到百米、几百米乃至千米以上,开创了在大江、海峡上修建桥梁的奇迹。
18世纪初,发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铁矿混合煅烧而成的水泥。19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钢筋以弥补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点。19世纪60年代,钢筋混凝土诞生,实现了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有了钢筋混凝土才有可能建造跨越能力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并使形式多样化。钢、水泥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近代桥梁科学技术的革命,是近代桥梁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中国利用从德国进口的钢材,在甘肃省兰州市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钢铁大桥———兰州黄河大桥。这座桥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以木料和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桥历史阶段基本结束。从此,中国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宁波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现存的宁波近代桥梁以钢桥与钢筋混凝土桥为主,木浮桥只见于历史记载,现已不存,石桥基本延续传统建筑式样为主,铁桥则既不见诸史籍,至今亦未发现实例。方桥、黄昏晨桥、鄞镇江桥为现存最早的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在宁波桥梁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