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的慈湖南岸,浮碧山下,有一口“孝子井”,相传为东汉孝子董黯亲手开凿,井旁原有一块篆书“汉董黯孝子之井”的石碑,今已毁。
董黯,为西汉汉武帝刘彻时,提出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被誉为“甬上孝子第一人”,据历代郡县志和董氏家谱记载,先后有汉和帝刘肇、汉安帝刘祜、唐代宗李豫、宋真宗赵恒、明太祖朱元璋等五位皇帝下旨旌表孝子董黯,有许多名宦乡贤如贺知章、杨简、王应麟、万斯同、全祖望,还有慈溪籍状元方山京、姚涞、杨守勤等,在诗文中盛赞董黯,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洪武二年敕封董黯为“董孝子之神”,由此他也成了一位神灵,董黯的名字也出现在《佛说父母恩重经》、《佛说盂兰盆经疏》等佛家经文之中。
清代徐兆昺写的《四明谈助》载:董孝子黯字叔达……江都相仲舒六世孙。家贫,早失怙,事母尽孝。母疾,嗜大隐溪水,远不常致。孝子筑室溪滨,板舆就养,疾遂瘳……人遂名为“慈溪”。
《慈溪县志》也记载了董黯与其母相依为命的故事。一日,董母病重,对儿子说:想喝娘家大隐溪的溪水,但大隐溪在距当时慈溪县城10余里处,无法每天去汲取。于是董黯就筑室溪旁,每天打溪水给母亲喝。在董黯的精心照料下,董母的病不久就痊愈了。病愈后,董黯就带着母亲回到了慈城。一天,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喷出了清澈泉水,董黯掬水而饮,泉水清冽甘甜,犹如大隐溪水,董黯就掘地为井,乡人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母之心感动了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董孝子的故事从此传开了。董黯死后,人们为他建造了董孝子庙,把大隐溪改名为慈溪,日后的慈溪县名也因此而得名。故慈溪旧志云:“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
“慈溪”因汉代董黯孝母故事而名。慈江、慈城、慈湖也随之而得名。南宋杨简曰:“嘉泰昭阳大渊献,筑室董孝君祠之西,下有湖焉,某曰: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延祐四明志》载:“汉句章(慈城旧称)董黯……以孝闻……人仰其德,咸称该溪(大隐溪)为慈溪,唐开元邑始建县时,遂名曰慈溪”。
受董黯的影响,慈城渐渐形成了慈孝的民风。过去,慈城一些家底殷实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女方往往会出一笔钱专门用来替出嫁的女儿打井,夫家有了冬暖夏凉的井水就会给女儿今后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以便孝敬公婆。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明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孟子亦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长辈,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根据《慈溪县志》记载,慈城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孝女就有30多个,除了董黯外,还有为父守孝的唐朝孝子张无择、宋代割肝熬药给母亲吃的孙之翰,他们并称“三孝”,慈城历史上也亦因此被称为“三孝乡”、“三孝镇”。
□王建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