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周国平谈笑风生。
昨天下午,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再度来甬,为宁波读者带来一场题为《酒神精神———中西方审美人生观》的公开讲座。这也是他自2007年之后,二度做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
去年,周国平也曾在宁波书城讲过一场以“幸福”为主题的讲座,心灵导师般大侃获得幸福的各种要素,此次来甬,他的着眼点落在“哲学”,特别是他最喜欢的尼采的哲学。
谈尼采:我对他的影响更大
周国平是国内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就写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书,向国内读者推介这位西方哲学家,让尼采得到国人更多的关注。当问及尼采对他的人生是否真正产生过影响的时候,周国平想了想说,“其实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
周国平说到自己当初之所以会走上研究尼采的道路,是源于一系列的“巧合”。“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看了很多尼采的书,很喜欢,但是没想到要去研究”,直到“有个朋友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做编辑,他看我这么喜欢,就邀请我写一本关于尼采的书”,就是后来影响较大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为了写这本书,周国平才开始“翻德语词典,啃尼采的原著”。在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一批博士生后,尼采才正式成为周国平的研究方向。
“我诠释演绎的尼采其实放进了很多我自己的东西”,周国平表示,“当然,尼采对我产生过影响,因为尼采所思考的那些问题也是我所关心的。我觉得他这个人很真诚,面对人生的困惑不逃避;而且特别喜欢他的文风,他的文字太好了。”“当然是德语版的。”周国平补充道。
谈哲学:只是提供一种心态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哲学家总是严肃的,并且与世界保持距离。可同时被贴有“哲学家”标签的周国平不是,他说话风趣直爽,语速较快,并具有亲和力。双肩包、牛仔裤、运动鞋,年近七旬的他看起来还像是40出头的“年轻人”。
“我觉得我特平常。”周国平说道,“哲学家也是人嘛,还是应该比较真实地生活,当然也不乏一些比较深刻的哲学家,他们会孤立,甚至隐居、避世,我也很尊敬他们,但他们不是全部,哲学家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
对周国平来说,“哲学是一种生存方式,不仅仅是学问”,他也不会为思考而假装深沉,“思考是可以时时刻刻的”。“很多人不去想这些问题(生与死、灵与肉),简单也是一种快乐,但往前走一步,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快乐”。
哲学不是实用主义,“它只是提供一种智慧,就像宗教提供信仰”,周国平认为,“狭义来说,哲学没有什么用处,只是在帮人面对这些问题时给一种心态。”
谈自己:我不想过太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国平自认工作效率低,“不想过得太苦”,所以写东西不快。
“每天工作6小时左右”,周国平想了一下今年完成的工作,“一是把自己2006年到2012年的讲演稿,整理了一下,做成个人第二本讲演录,预计明年春节就能跟读者见面”。第二件事“就是看书”,“我有个野心,想把中国、西方一些被我称作‘精神导师’的作品系统地读一读,而且不限于哲学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宗教著作等,然后做一个比较好的笔记,是给自己的,也可以给社会”,“到现在,基本上古希腊罗马读得差不多了”。
他对自己现在的状态特别满意,“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做喜欢做的事并把它做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感到快乐。这两件事都很难,但我做得还不错。”周国平逐渐露出幽默的一面,“我在家地位第四,在家里,我从来不是一个哲学家”。他不在乎别人给他贴什么标签,但专为女儿写过几本书的他最在乎的身份还是“父亲”。
□记者 顾嘉懿/文 胡龙召/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