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贺爱娣向记者展示婆婆当年藏徐小玉妻子的火柜。
图为张振祥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胡洪雷摄)
本网记者沈艳露 胡洪雷
随着两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长坑村民勇救美军飞行员事迹的报道见诸本刊,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或发短信、或致电或来信,向记者叙述自己的读后感言。
近日,本刊记者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来件人是现年74岁的张菊飞女士,她就是曾经名动一时的少年大学生、法国居里大学数学系教授施展的母亲。她说读了长坑村民救飞行员的故事,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曾经在峙头老家发生的又一感人往事
“读了长坑村民勇救美军飞行员的往事,我感触很大。一下子想到当年住在我家前面的六旬阿姆智救游击队员的事情。这件事从我记事起,我们整个中宅村几乎口口相传,无人不知,但就是没有相关文字记录下来。如今是和平年代,村子也已拆迁,但这样的惊险义举,我希望我们的后代都永远铭记。”12月16日下午,在张菊飞家中,她动情地告诉记者。
峙头:一个上演无数传奇却终成历史的地方
在故事开始之前,记者觉得很有必要向读者朋友们先介绍一个地方——峙头。哪里是峙头?或许不少土生土长的北仑人也指不清道不明。
记者在查阅、核对有关资料后获悉,现白峰镇行政区域为原白峰乡、郭巨镇、上阳乡、峙头乡四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峙头作为行政区域名最早是在1950年,称“峙头乡”。现在的白峰郭巨片区即当时的郭巨、峙头两个乡的辖区,至1992年5月两者合并成立郭巨镇。峙头作为行政区域历时42年。而2003年8月,郭巨又并入白峰镇,因此,随后的10年时间里,尽管峙北峙南的开发建设引人瞩目,但峙头这个曾经的乡却越来越少被外界提及。
从2005年拆迁之前白峰镇的行政村来看,老一辈白峰人口中的“峙头”主要为盛岙、联合、洋涨、长坑、后屯、长浦、光明、沙湾、中宅、上宅、花船、竹湾12村(按地里位置逆时针排序)所在区域的统称。
“峙头”之名何时得来,记者考证未果,但据老一辈的郭巨人说,显然早于它成为行政区域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中宅村党支部书记、现年73岁的张振祥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峙头”之名的得来,极有可能是因为这一带层峦叠嶂、山峰耸峙,山脉将这里拦截呈南北两片,因此地势中高而向南北倾斜,共18个“山冲”(方言,指山间平地,意同山岙)冲向海里,村民则在这18个山冲分峙南、峙北而居。
现在除洋涨、长坑、盛岙外,其余9村都相继迁出。拆迁出来的村民有的居住在白峰镇上的安置房,有的则在柴桥、北仑城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居住。和张菊飞一样,很多现居于白峰门浦安置房的老一辈峙头人也有这样的担忧:峙头这片土地上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大开发,这固然是好事;但解放前,这里曾是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随着村子的拆迁,这里发生的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往事会不会因为此前没有记录而被后生遗忘?
我党领导的舟山群岛游击支队与国民党部队激战峙头,寡不敌众撤退
12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门浦村安置房张振祥家中。当过中宅村三任党支部书记的张振祥,记忆力很好。他说,1947年4月,来自舟山的“定海除奸大队”登上峙头,活跃在北仑、鄞县一带。这支部队当年6月改编为中共领导下的“浙东第四自卫纵队”,后又改编为舟山群岛游击支队,自卫纵队纵队长和“舟支”司令员就是峙头家喻户晓的舟山展茅人徐小玉,因而峙头一带村民也称其所率游击部队为“徐小玉部队”。
1948年冬,“舟支”和国民党部队又一次在峙头开战。双方在盛岙村开战,但“舟支”仅100余人,国民党部队却有近2000人。最终“舟支”寡不敌众步步撤退至村内黄子坑,从这里翻过几座山就是中宅村。“舟支”占据了制高点,加上队里有位当时峙头人尽皆知的神枪手“阿多矮子”,山下国民党大队人马前进困难,这为“舟支”撤退争取了时间。
在激战三天三夜后,“舟支”和国民党部队分别占据中宅村照南岗和上宅村炮台岗。稍作休整后,双方又开始火拼。因山上没水,当天晚上七八点时,因连续射击,“阿多矮子”的机枪枪筒过热爆裂。不久,“舟支”队员分头撤退。徐小玉本人率大部分队员往东经长浦回舟山,一部分则往西藏身在花船、竹湾,剩余一些人则就近躲藏于中宅附近。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