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新华社发
宁大教授戴光中:他说教育是最大的事业
宁波大学教授、宁波社科院宁波帮研究中心主任戴光中跟邵逸夫有着一面之缘。他说,这一面也成了他日后从事宁波帮研究的巨大动力。
之前,在戴光中心目中,富豪总有一种盛气凌人的高傲。但是,“在邵逸夫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儒商文化。”
1996年,戴光中受市委宣传部之托,去香港采访马临博士,为邵逸夫写传。马临是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也是邵逸夫基金会对内地教育事业的捐赠代理人。
也就是那一天,戴光中在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见到了邵逸夫,这位当时89岁高龄的老人。“他本人看上去跟照片上没什么区别。”戴光中追忆道,“邵先生没有一点架子,看到我们就说起了家乡话,显得既亲切又自然。”那天,几个人畅谈了一个多小时,“方逸华小姐一直陪伴在左右。”
“虽说已经89岁了,但邵先生思路非常清晰。”让戴光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邵逸夫的一句话———“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花钱,怎样把钱花到有意义的事上去。”
当时,邵逸夫还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教育是最大的事业。”而这,也是邵逸夫一直捐资助学的原因。
原宁师院院长忻正大:他话不多很实在
忻正大是原宁波师范学院院长,至今他还珍藏着他和邵逸夫的合影,照片中,邵逸夫西装笔挺,面容清癯。
忻正大见过邵逸夫好几次,在他的印象里,邵逸夫话不多,“很实在的一个人”。在香港见邵逸夫那一次,“大多数时候都是方小姐在说话。”当时,邵逸夫已经89岁了,但每天还去邵氏影城上班。“上午听人汇报工作,下午就看片子。这是邵逸夫的习惯,每天都看片子。”让忻正大印象深刻的是,方逸华告诉他们,“邵逸夫对自家公司生产的电影要求很高,看了不满意,就要烧掉。”
此后,也就是1997年,邵逸夫再度来宁波。忻正大陪他参观他捐资助建的教学楼。在邵逸夫图书馆,有一尊邵逸夫铜像。当时,方逸华就跟邵逸夫开起了玩笑:“过去比一比,看看像不像。”没想到,90岁高龄的邵逸夫还真的走上前去,站在铜像边上,对方逸华说:“依我看,还是铜像漂亮。”
作家王耀成:他是宁波人的骄傲
昨天上午,在去北仑采访的路上,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作家王耀成跟司机谈论:“仁者长寿。”
王耀成说的“仁者”正是邵逸夫。
王耀成并没见过邵逸夫。“有一年去香港采访宁波帮人士,跟邵先生已经联系上了,可惜因为老人家身体不适,最终没能见成。”说起这件事,王耀成依然觉得很惋惜。
王耀成对邵逸夫有着多年的研究,他向记者连连感叹:“邵先生真的是一个慈善大家!”
2004年,王耀成为写关于邵逸夫的文章,曾去国家教育部采访。当时,教育部的官员向他展示了一张地图。在这张中国地图上,凡有邵逸夫捐赠的地方都贴上了一颗小红星。结果,王耀成看到,这张地图一片红。“当时,我是相当震撼。”同时,王耀成心里也升腾起一种自豪感,因为“他是阿拉宁波人”。
据相关资料显示,邵逸夫从1985年起,几乎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中国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仅在教育领域,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此后教育部的官员又给王耀成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他至今仍印象深刻:有一年除夕夜,邵先生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内蒙古遭受特大雪灾时,他就坐不住了,给教育部打去电话,要捐一笔钱给灾区学校。
“除夕,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却关注着内地的学校,这一点实在让人敬佩。”王耀成说。
本版撰稿 记者 梅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