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邵铁牛,其爷爷和邵逸夫是堂兄弟
邵逸夫小时候不断往返上海和宁波
1月7日上午10点,记者走进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老邵家3号的邵逸夫故居,77岁的邵铁牛老人正在丈量木门的尺寸,“一会去镇海买一些黑纱在门口挂起来。”
一大早邵铁牛的儿子在网上看到了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后告诉父亲,邵铁牛立刻打长途电话到香港,一直和他保持联系的姜廉清(邵逸夫的外甥)向他证实了这个消息,“说是早上6点多走的,现在他的子女还在回香港的路上。”
按照辈分,邵铁牛要叫邵逸夫为“小爷爷”。“我爷爷和他是堂兄弟,他们都是仁字辈的。”“铁牛”这个名字,还是和邵逸夫初次见面之后,邵逸夫帮他改的,“铁牛是小名,小爷爷说这个名字有勇,坚韧,比我原来的名字‘才元’更有意义。”故居二楼房间的书柜里,有一本尘封的邵氏族谱,记录着邵氏几代人的变迁,如今留在老家的,只有邵铁牛这一户。
关于邵逸夫的故事,邵铁牛从小听父辈讲起。“我父亲和他年纪差不多,那个时候流行‘大外甥,小舅舅’,小时候邵逸夫一回来,他们就在一起玩。”因为母亲常年住在老家,父亲在上海做生意,少年时代邵逸夫不断往返于上海和宁波之间,6至8岁曾在叶氏中兴学堂读书,和包玉刚、赵安中等都是校友。
被称为“宁波帮摇篮”的叶氏学堂,前身是建于1902年的叶氏义庄,由宁波商帮著名代表人物叶澄衷出资3万银两创办。“听我父亲讲,叶家村是邵逸夫二嫂的娘家,大概是方便照顾,才送他过去读书的。”
这么多年,邵铁牛心里一直有个遗憾,1986年父亲过世,都没来得及和小爷爷见上一面。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