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旁的公司总经理李怀文,察觉到了记者脸上的好奇,他马上解释,“这样大规模的捐款活动已是第三次了,每次捐款超过一百万元。公司一直在培养一种感恩的企业文化,股东们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红利用于提高员工福利和做慈善活动,同时让员工身体力行地去参与慈善活动,学会感恩。”
“感恩”是记者在采访了一圈之后,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
四年来,每月上门拜访送善款
对于公司“感恩”的企业文化,邓凯丽身体力行做慈善是最好的诠释。
2010年3月,在奉化妇联提供的贫困家庭名单中,邓凯丽代表公司一家一户地实地考察,最后选择了103户贫困家庭进行结对。4年来,邓凯丽每月要花五六天时间“翻山越岭”,亲自上门送善款,她对帮扶对象家里的情况如数家珍。
“为什么要每月上门拜访呢?”记者问道。“必须每一户都要拜访到,给他们精神上的鼓舞和信心。”邓凯丽欣然回答,“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各个家庭情况变化,以便调整资助金额和方式。”
去年因为台北的家里有事,邓凯丽回去了两个月,其间只能由其他同事代劳。“回来后,在去拜访的前一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他们在我心里已经像是家人了,两个月不见,真的很想念。”
“施比受更有福”
4年下来,邓凯丽对一些受助家庭的变化感到很欣慰,“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受助人感到自卑,总是心事重重,经过和我们长期接触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甚至,有些家庭后来主动提出不用资助,让我们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这样的跋山涉水对于自称“路盲”的邓凯丽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考验。“每户人家靠一个‘标的物’才能找到。有户人家是靠数电线杆找到的,但是有次台风把电线杆吹倒了,我就不认识了,最后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邓凯丽笑着说。
如今,奉化的许多乡间小路留有邓凯丽的足迹,她感慨地说,“尽管在台北生活了30多年,相对于台北的路,还是奉化的路更熟悉。”邓凯丽很幸福地向记者形容这份工作是“宇宙无敌的好工作”,“‘亚德客’善款全部来自于董事长、股东和员工们的捐款,我只是在做分内事,在工作时我还能领略奉化一年四季的景色,施比受更有福。”
奉化市妇联主席葛桂娣感叹道:“像邓凯丽那样细到极致的慈善方式,还是第一次遇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 黄丽娟 奉化记者站 吴培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