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廿三。按照传统习俗,要祭灶,送灶王爷,还要吃祭灶果。
那么多年了,祭灶果的包装一点儿也没有与时俱进,上面印着灶王爷,笑得意味深长:往我嘴上抹蜜的时候到啦。
眼下买祭灶果的人还是有的,但真正当回事儿吃的人恐怕不多了。过于甜腻的吃食,不太符合流行的饮食观念。
那买回来干吗?不如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些啥,您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
您能叫出祭灶果的名字吗
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用“看看大落落,咬开一包壳”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看着有一大包,但里面每个品种都只有一点点,而且很多品种。还有看起来挺结实,咬下去却是空心的,有点像现在的膨化食品的雏形。
传统的祭灶果,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非物质文化研究者陆顺法说,他特地去超市看过,产地在宁波的和产地在舟山的,里面装的品种会有差异,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了。
随便买一包,拆开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红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却是空心的,呈红色或金黄色,图的是“金银满堂”;
麻枣:应该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样用糯米炸成,但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间历来有“节节高”的寓意;
寸金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呈金黄色,形似小金条,其中寄托的美好心愿不言而喻。
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脚骨糖”,并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
此外,还有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
陆顺法说,像这样给一种本来挺普通的食物附加很多美好的心意,在民俗中挺常见,也被称为“寓意文化”。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