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宁波”都知道新河头航船码头
新河头航船码头就在现在江东华严街新河菜场附近。
1981年的某一天,宁波资深摄影师潘行正像往常一样背着相机到处转悠,他按下快门,记录下了眼前新河头航船码头熙熙攘攘的一幕(图①)。潘行正并没有想过,当时这稀松平常的场景有多少保留价值,30多年后,它却成了宁波人的集体回忆,栩栩如生。
说起航船码头,潘行正肯定地说,没有一个老宁波对此是陌生的。在那个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年代,陆地交通速度慢,基本靠“人工驱动”———自行车、手拉车,而且,乡镇之间极少有公路。那个时候,宁波的水运发达。纵横交错的河流,是紧密连接周边乡镇的纽带,航船成了老百姓来往于城乡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上世纪50年代,宁波市区有5个内河航船埠头:城东面有“大河头”、“新河头”,城南有“濠河头”,城西有“接官亭船埠”,城北有“三宝桥船埠”。每个埠头航船去往的方向也不同,“新河头”是往返东钱湖、邱隘、五乡、潘火一带的主要码头。“以东钱湖为例,一般单程需要半天时间,早上出发中午能到。”潘行正说。
在潘行正的记忆中,新河头航船码头几乎天天都像照片里那么繁忙热闹。从清晨6点最早的一班船开始,到下午2点的末班船结束,新河头最多能容纳近30条航船在此出发返航,迎送南来北往的船客。
最初,埠头上的航船,是一种木船,以拉纤、摇橹为动力,且是单只独立航行。船上有竹篷,为船客遮风挡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拖轮,“领头的是一只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拖轮,后面拖着七八条木船,就像一辆行驶在水面上的火车。”潘行正说,这种拖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能看到,尤其是清明等时节,埠头客流量激增的时候。而照片最前端的小马力柴油航船,当时被人们称作“水泥船”,是比木船更进一步的产物了。
船舱内的场景同样生动。两侧各有一条长木椅,一般能坐二三十人。坐船的大多是从乡下进城的农民,来时他们往往挑着竹篮、箩筐,装满了各种蔬菜鸡鸭到城里来卖,船舱里放不下,这些竹篮箩筐就被抬到船顶上放着;回时农货卖掉了,换回的是酱油、盐、布和糖果。妇女们此时便开始在船舱里打毛线、纳鞋底、拉家常,既放松心情又交流各种信息。
潘行正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杨梅上市的季节和西瓜上市的季节,以及每年的三四月间。“一船又一船的杨梅、西瓜,满船沁人心脾的果香,航船埠头更是人声鼎沸,客货拥挤,热闹非凡。农民们一下船就在埠头边上摆摊叫卖,瓜果都很新鲜。”潘行正说,“三四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河道两岸一片金黄,坐在船舱里,伸手还能拍打船舷边溅起的水花,真是美妙。”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乡乡通公路计划的实施,航船逐渐在市区航道上淡出,船埠河道一条条被填平,改建成公交线路。新河河段也被填塞,繁忙的新河水运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记者 梅薇 张磊杰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