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象山 正文

赶的就是“年味儿”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1月27日 13:46   【 】 【打印
0

赶的就是“年味儿”

赶的就是“年味儿”

赶的就是“年味儿”

赶的就是“年味儿”

图为市民赶集办年货。(记者 周科 摄)

每逢农历一、六,到丹城城区菜场、小百货地摊市场赶大集是很多市民的生活习惯。昨日是农历廿六,正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记者足足体验了一把赶大集办年货的热闹劲儿。

“走!赶集去。”一大早,城区周边各镇乡街道的市民就涌入城来。3路、9路公交司机对此感触最深。“平时早上多是上班族和学生,今天进城赶集的爆满,卖农副产品,买年货的占大多数,到中午或傍晚,一波波又大兜小兜装满了各种蔬菜水果、特产年货赶班车回家。”公交司机师傅说。

这不,赶集的人们不虚此行,衣帽鞋袜、干果腌货、鸡鸭鱼肉、点心蔬果、锅碗瓢盆……集市上,密集的摊位连绵不绝,各式商品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上午7时,潮水般的人群把汪家河菜场周边巷弄挤得水泄不通,单海鲜打包点,就排开了长蛇阵,记者只能随着人流慢慢向前挪动。

黄避岙乡白屿村的奚老伯在糕点摊打包了两大盒萝卜团、三大盒红豆团,他背上的蛇皮袋里,长肋肉、白条鸡和乌贼、黄鱼、风鳗……塞得满满当当。“都是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吃的。”这位七旬老人说,现在生活好了,商贸也发达,平常村里、乡里小卖部、超市、市场都有的卖,就是年货的几样重头,在城里的大集上买才既实惠又放心。

龙屿村的张女士赶集则为“谢年”忙乎。“这鸡、豆腐、蛋、糕、长肋肉、大黄鱼今天都得备好。”人太多,张女士满头都是汗。墙头吊水岩76岁的吴水娟(音)老人挑着一担大头菜从村里一路走到集市上。“刚开张,年里最后一个市日,人这么多,早点卖完还得买年货呢!”老人说。

“这人流,比昨天多了两三倍不止。”菜场一位维护次序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平常基本不允许在菜场周边巷道摆摊设点,年尾大集的日子里,是特许,这给他们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不就是图个年味儿,大家互相体谅点,我们累点也没什么。”

上午8时,塔山路小百货地摊市场里,男女老少正忙着给家里孩子采购过年的新衣新裤新鞋。“比起大商场、专卖店,这里的东西质量不错又实惠,还有很多其它地方买不到的小东西。”准备在象过年的湖南人小宋两口子带着儿子逛地摊集市,在300余个摊位中选到了合心意的新衣新鞋。上吴村的陈大妈跟着老姐妹也一道来“凑热闹”。“我就是喜欢逛集市,东西齐全,价格实惠,而廿六市,赶的更多的还是‘年味儿’。”陈大妈说。

可以说,时代的脚步虽正逐步改变人们对于“集”和“年”的传统习惯,但无论是集市还是年货,它总如期而至,不经意间丰富了年的韵味。(记者 郑丹凤)

■ 相关链接

据《象山县志》副主编张利民介绍,我县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了“集市”,丹城最早为“弦歌集”,就位于如今县府前的十字街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集市呈现逐步弱化趋势。不过,仍有不少诸如丹城农历一、六集,南庄五、十集,三岔路二、七集,大碶头四、九集等集市得以留存并发展,在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延续着千百年来的“集市”文化。

稿源: 中国象山港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