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为传统年俗注入时尚元素——"我们的节日"十人谈之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06日 09:44   【 】 【打印
0

马年春节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1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主办方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春节符号,能够促进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春节期间,各地年俗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新年贺岁,无一不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它虽已跨越千年历史,却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集中而凝练的节日符号。反观近年来在不少城市日趋流行、风头正健的“圣诞节”,圣诞老人、马车、驯鹿等节日符号不仅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更因时尚文化元素的注入而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面对一些国民尤其是年轻人崇尚“洋节”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和民俗专家忧心忡忡,大声疾呼要“保卫春节”。有的甚至简单地斥之为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却很少反思其中的原因。这显然不够理性。媒体和商家之所以热衷于炒作“洋节”,除了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还在于它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较春节等传统节日具有更大更富潜力的市场空间。

在城市化时代,由于个人和家庭的相对分散性、封闭性,使得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本有的团聚、沟通、娱乐、认同、向心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与“洋节”更具开放性存在一定距离;而吃吃喝喝、走亲访友等传统习俗过于偏重物质,缺乏精神性和休闲性。由此观之,如果能借鉴“洋节”好的做法,在春节民俗中注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创新节庆的功能和形式,或许将使春节更具轻松、个性和自由的张力,更加牢牢地“抓住”年轻人。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家马雷特指出,不同的时空中就会有不同的民俗,民俗的核心在于“变”。春节民俗发端于传统农业社会,在大开放、大沟通的信息社会,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注重创新和借鉴,将使更多平时遭受生活高压的人不堪重负,逃离春节。有鉴于此,弘扬春节文化应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融合,兼收并蓄“洋节”的时尚文化元素。对春节传统习俗进行精选、提炼和创新,注重宣传、包装和推广,创设为大众广泛认可的春节标识符号,无疑值得期待。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