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正文

宁波史上最“吃货”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08日 11:12   【 】 【打印
0

  龚烈沸

  【思想散墨】

  7000年前的宁波先民——河姆渡人,是宁波的最“吃货”。出于生存繁衍之需,什么东西他们都敢用自己的舌尖去尝试。他们将野生水稻“驯化”成了人工栽培水稻,由此拉开人类原始农业的序幕,并奠定了当今人类主食之一——米饭。他们圈养狩猎所获果腹后剩余的野生活物,由此迈出人类原始畜牧业的第一步,并奠定了当今人类荤菜——猪羊等等,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新纪元。河姆渡人的食材比我们丰富,因为7000年前的宁波大地无论气候、土壤、植被等等,都比现今优越,但他们付出的艰辛乃至生命的代价,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像。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茹毛饮血,才在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建立起了河姆渡人自己的座标……

  宁波人好吃,还喜欢撰写跟吃有关、尤其跟海鲜有关的书。把吃的什么东西、怎么吃和吃的享受写出来记下来。宁波人对海鲜情有独钟,并有较早的研究。这些喜欢写跟吃有关著作的宁波人,无疑是宁波历史上的最“吃货”。

  南朝时余姚人虞悰(435—499年),字景豫,系三国虞翻的后裔。齐武帝、齐明帝时历官太子右率、祠部尚书等。虞悰好吃,是个善辨滋味、好调饮食即“和齐皆有方法”的高档次“吃货”。齐武帝曾光顾其家中,一块讨论烹饪技巧,并向他请教菜肴食疗之道,还特别赞美他家的菜肴,认为御膳房太官鼎味也勿及虞悰家厨房。史书记载,一次武帝酒醉,虞悰献了道醒酒菜解之。这道醒酒菜叫“醒酒鲭鲊”,历史上很有名。鲭鲊,即用鲭鱼制作的鲊。鲊,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虞悰著有《食珍录》,记录了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名物。尽管留存至今文字不多,但仍是我国最早的菜谱和食疗专著之一,比隋朝谢讽的《食经》还要早。

  宋代鄞县人高似孙(1158—1231年),字续古,号疏寮,淳熙进士,历任校书郎、知州、著作佐郎等。“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怪诞为奇”,其众多著作有《蟹略》4卷,这是部有关蟹的菜文化专著,《四库提要》说,此书以傅肱《蟹谱》“征事太略,因别裒集”,“卷一曰蟹原、蟹象,卷二曰蟹乡、蟹具、蟹品、蟹占,卷三曰蟹贡、蟹馔、蟹牒,卷四曰蟹雅、蟹志赋咏……采摭繁富,遗篇佚句,所载尤多。”笔者辑注《舌尖风雅——宁波下饭诗500首》时曾抄得他写蟹的诗有《誓蟹羹》等11首之多(未计不完整者)。其《炝蟹》诗云:“西风送冷出湖田,一梦酣春落酒泉。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坚。魂迷杨柳滩头月,身老松花瓮里天。不是无肠食曲蘖,要将风味与人传。”大概由于晚年寓居越州的嵊县、余姚缘故,他所喜好吃的写的蟹是河蟹,与后来清代鄞县人全祖望喜好吃海蟹写海蟹,吃了生病,病好了再吃、再写蟹诗赋有所不同。

  明代余姚人滑浩是名医滑寿之孙,字宗源,成化间进士。历官知县、郡守等。著有《野菜谱》,自序云:“因忤魏忠贤党,被斥家居。因见《野菜谱》一帙,遂各系以诗,托物寓言,聊备园叟农书之外史。”鄞县人屠本畯(1541—1622年),字田叔,号汉陂,官辰州太守。所著《屠田叔诗草》外,有《闽中海错疏》3卷、《海味索隐》1卷、《野菜笺》1卷、《芋记》1卷等。其中《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水族鳞部167种、介部90种,附海粉、燕窝2种。屠本畯有《醉蟹赞》诗云:“以汝之醉,苏我之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再饮再醉,举杯持蟹。是谓蟹醉,解我宿醪。”其《海味索隐》有一条“吐铁歌”记载:“吐铁,一名泥螺,出南田者佳。五月梅雨收制。三吴士人酷嗜吐铁者,谓不但吃饭饮酒,即点茶亦妙。”想象不到,古人还可以把泥螺当茶点?无独有偶,笔者想起了旧时四明山老家农民抓一把溪产“青蛳”,在露天电影场当瓜子吃,虽海鲜溪鲜有别,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鄞县人杨德周(1573—1648年),字南仲,万历间举人,历官教授、知县。明亡后隐居,著有《澹圃芋记》1卷,专记芋魁(芋头)的典故,分名、艺、食、忌、事、论、诗、赋、谣、方10类。“芋”当是今天宁波人所谓的“本芋艿”,而非“洋芋艿”——土豆。明末清初鄞县人朱金芝,字汉生,自号忍辱道人。明亡后参与抗清,数次濒死。回老家后遭捕而逃避鄞西杖锡山,后不知所终,著有《海错志》,也是一部海鲜专著。

  清代慈溪人顾棡(1726—?),字嵩乔,号鉴沙,乾隆间诸生,喜藏书善鉴古兼工画,《古香亭书画录》等著作外,还有《南海水族谱》。看来他不但是位书画家鉴赏家,也是位道地的“吃货”,好吃海鲜无疑。象山人钱沃臣,字心溪,号薪溪,乾隆间举人,游幕为生,工诗书画,著有《海物所见录》,其《蓬岛樵歌》有多首写海鲜诗,其一云:“连理枝横海扇开,石梅树映绿云堆。龙君尽自多夸宝,算袋还随佩印来。”四句诗写到了海里五种菜:连理枝、海扇、石梅、绿云菜,都是海里的素“下饭”。海扇,也称扇贝;算袋、佩印,即墨鱼,是海里的荤“下饭”。

  最后不得不说到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人,祖籍四明。乾隆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知县。33岁父亡而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随园”。近50年闲适生活,诗文著述之余,“锅瓢碗盘”甚欢,著有《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随园食单》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14大分类,至今仍被人奉为经典,里面记到宁波菜、奉化蚶等等。

  才下舌尖,又上笔尖。宁波不但多“吃货”,“吃货”们还非常雅,好撰写吃著作。至于历代宁波“吃货”们的另一雅举——写菜的单篇文章、诗赋则不胜枚举,可参看笔者所辑注的《舌尖风雅——宁波下饭诗500首》。宁波菜以产地的独特地域优势、食材食时食人的密切攸关——山海之胜、水陆之便、南北节点、中外要冲,在宁波百姓和厨师们山海气派的发挥之下,创制出了山海氤氲的“宁波风味”。舌尖上的宁波、菜谱中的宁波“吃货”、风雅的宁波“吃货”,同样在中国餐桌和中国餐饮文化上树起了自己的标高。

  这大概也可算作是“书藏古今”的一个色、香、味、形、神兼具的注脚。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