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任山葳
春节过后,第一次月圆,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老底子宁波人心里,过完元宵节,这年节才算落幕。元宵是春节的延续,也是春节的高潮与尾声。今年的元宵节,又恰好罗曼蒂克地遇上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喜上加喜,中西合璧,更添情韵与雅致。其实,传统的元宵节在过去年轻男女的心目中,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日子,说它是中国的情人节一点都不为过。
说起元宵节,大多数人会想到一碗香甜糯滑的汤团。那么,老宁波人的元宵节到底有哪些过法呢?
习 俗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这是许多民俗学家公认的。宁波民俗专家沈志远说,过去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是小家碧玉,为生活而出入市井街巷,也不能肆意游乐。而元宵夜赏花灯给古代中国的年轻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见相知的机会。
小说戏曲里,也不难寻觅到因元宵灯市而喜结情缘的故事。
越剧《王老虎抢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元宵节,周文宾在元宵夜赏灯时,男扮女装欲邂逅自己心仪的王秀英小姐。谁知道,竟然碰到王秀英的恶棍哥哥“王老虎”,他垂涎美色,误以为周文宾是美女,把“她”抢回家,强迫当晚成亲。周文宾自然不从,王老虎就把“她”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过夜。一对有情人互诉衷肠,终成眷属。
在明初钱塘文士瞿佑的《双灯牡丹灯记》里,元宵夜平添了几分“画皮”的魅惑气息。文中描述了宁波元宵节晚上的盛况:“方(国珍)氏之据浙东也,每岁元夕,于明州(今宁波)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据海曙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周东旭考证,故事发生在宁波月湖,从史料可知,在元末明初,宁波就盛行灯会,特别在月湖一带,是年轻男女物色心仪对象的好地方。
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描述的是元宵夜情人相见的情境。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影重重,美人顾盼生辉,秋波暗送,想来就情趣盎然。
凑巧的是,今年的西方情人节,恰适元宵节。翻开日历不难发现,西方情人节与中国元宵节同一日的情况较为少见,一般19年一个轮回。上世纪就有1938年、1957年、1976年、1995年4次重合,下一次将会出现在19年后的2033年。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双节”吧。
元宵一般过三天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而古人习惯把夜晚称之为“宵”。所以,从“元宵节”这个名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以夜间活动为特色的节日。
82岁的老宁波王钟灵说,宁波人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那个辰光,通街闹市,茶店酒肆,到处张灯结彩。
在王钟灵的记忆里,小辰光,大人们制花灯,搭灯棚。吃过晚饭,她和弟弟妹妹们拎着纸糊的灯笼走到大街上,总爱比一比谁做的灯笼漂亮,他们的手里提着兔子灯、鲤鱼灯、凤凰灯、白鹤灯、麒麟灯,孩子的脸蛋红扑扑的,不知是因寒风凛冽,还是兴高采烈。灯笼里的蜡烛火焰随风摇晃,流光溢彩又稚拙童趣。
“龙马花灯趁夜调,画船锣鼓闹元宵”。清代慈溪人范濂在《山北乡风》里,这样描绘宁波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元宵节究竟过几天,是由当地的乡绅根据当年的收成来决定,每个地区不一样。元宵节一般过三天,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如果当年有重大喜事,元宵节就从正月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八,灯笼也亮堂五天。
王钟灵说,正月十三夜,宁波人叫“上灯夜”,十四夜叫“试灯夜”,十五夜叫“正灯夜”,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落灯夜”为止。
猜灯谜
全国各地元宵节都有猜灯谜的风俗,但宁波人的灯谜常用谐音、歇后语等,有些俚俗,富有生活情趣。
宁波老话称“猜灯谜”为“猜枚子”,谜面为“枚壳”,谜底叫“枚肉”,出谜叫“做枚子”。老底子的灯谜以宁波方言俗语编成,想要猜中谜底,必须熟谙宁波老话与当地风俗民情才行。
比如“墙里头有顶伞”,猜宁波一地名,倘若你不熟知宁波方言的读音,也不知晓宁波有哪些地方,是万万猜不出这个灯谜的。谜底是象山,其实就是宁波话里“墙”与“伞”的谐音。
又如“一支蜡烛点勿到头”,猜鄞州一地名,谜底是半路庵,在鄞州高桥。因为走到半路上蜡烛灭了,就是半路暗,与“半路庵”是谐音。
沈志远说,像这样宁波话谐音猜地名的老底子谜语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普通话思维,很难猜出谜底了。
走十座桥
沈志远说,以前宁波人过元宵,还有妇女走桥的习俗。
宁波自古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老街古桥甚多。正月十五夜晚,妇女们三五结伴出游,提着花灯,在桥上游走,远远望去,就像河边流转的星火,煞是好看。妇女走桥,必须走过十座桥,而且不能走回头桥,所以一开始心中要有数。走十座桥,意为顺溜通达,祛百病,保平安。这样的习俗,如今在宁波城内已见不到,但在镇海等地还保留着。
此外,民间还有放焰火、看社戏、舞龙、舞狮、扮大头和尚、跑马灯、踩高跷等传统节目,各路民间艺人在元宵节时大显神通,图个喜庆热闹。
美 食
汤果和金团
元宵节吃“元宵”,除了传统的猪油汤团,还有很多美食。
沈志远说,宁波老话讲“上灯汤果落灯团”,讲的是正月十三夜上灯时要吃汤果,落灯时要吃金团,而金团就是松花青金团。
汤果做法不难,汤果粉一和水,一搅拌,让粉都粘一块就可以做了。然后搓成条,把它们碎开成一颗一颗,待到第二天一大早,煮开水,下锅,搅一下,等汤果浮起来,放上糖、桂花就可以吃了。
松花青金团最大的特点是“金”,“金”是松树的花粉,“青”是艾草的嫩头,在大红的木盘里从大到小摞上青金团,淡黄中透着绿意。松花粉闻起来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吃起来回味甘甜,令人难忘。
周东旭说,《全宋词》里有两首南宋丞相史浩咏圆子的两首词,圆子也就是宁波人说的汤果,可见汤果自南宋时代就有了。
史浩的词写得很美,“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粉蝶儿·咏圆子》)
把做汤果的女人比作仙娥,把汤果比作真珠。玉碗、鲛绡是做汤果的工具,可见汤果在文人心中地位不凡。
丫头羹
宁波老话讲,“正月十四里,家家丫头羹”。沈志远说,丫头羹又叫甜羹、八果羹,与酒席上的百果羹相似。
用料普通点的,有糯米圆子、年糕丁、花生仁、赤豆、莲心、枣子、桂圆等,再加入白糖与桂花,佐以清甜的味道与香气。考究点的,再加栗子、核桃、白果、荸荠、橘瓤、瓜子仁、芝麻、以及各色各样的蜜饯等等,香甜糯滑,美味清口。
为什么叫丫头羹呢?沈志远说,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相传明朝年代,镇海城中有一显赫门第陈氏家族。元宵节那晚,陈老爷与夫人、小姐们一同出门赏灯,只留丫头一个人在家中。午夜时分,一家老少仍没有回来,等得丫头饥肠辘辘。她去灶跟间寻些吃的,过年过节时,蜜饯点心总是不缺的,但她怕被主人发现,不能拿太多,就这个盆里拣颗红枣,那个盆里挑颗核桃,就这样每个盆里挑一样,汤果、干果、鲜果、蜜饯等等,再放一点白糖,凑成一碗大杂烩。
没想到,快要煮好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吓了她一大跳。原来,老爷太太们回来了,老爷看她在厨房里不知所措地站着,便问缘由。
这个丫头聪明伶俐,总不能说偷吃白食吧,灵机一动,就说知道老爷太太们快回来了,赏灯一晚上肚子肯定饿坏了,就煮了一锅东西。
老爷很开心,汤羹盛到白瓷碗里五颜六色,尝到嘴里酸甜可口,回味无穷,赞不绝口,还嫌丫头做得不够多。从此,约定每年正月十四,都要吃这个丫头做的甜羹。消息一经传出,老百姓们纷纷仿效,于是成为风俗,这种甜羹,也就被称为“丫头羹”。
元宵节除了吃汤团、汤果、金团、丫头羹,还有麻饼,皆是因为它们丰盛圆满的样子,甜美生津的口感,取其团圆喜庆、富足贵气的寓意。
记者 陈也喆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