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闻网讯(记者匡野通讯员李冬梅徐雪玲)如今,在北仑,大凡花甲之年的人,都能回忆起年轻时“晴天上山柯松毛,落雨屋里编草鞋”的流年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我区山区附近的村民,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大多都会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草鞋经济又实用,人们穿着它干农活、赶路,甚至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劳动。然而,这种民间传统的编织手艺正在逐渐消失,穿的人几乎没有,会做的人也不多了。对此,柴桥穿山村82岁的顾爷爷发出了感慨:难道这门手艺真的就要失传了?
草鞋编织手艺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顾爷爷8岁起就会编织草鞋。“那时候编的草鞋都是自己穿的,再后来穿布鞋、皮鞋,到了现在是各种各样的鞋子,很少有人会穿草鞋了。”顾爷爷如是说。在2012年的宁波家庭用品展览会上,顾爷爷和几个编草鞋的老友被推荐为参会人员,他们拿着自己编好的草鞋放在展览会上展览,却发现过问的年轻市民并不多,仿佛这种手艺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他们就问问这个是不是草鞋,问完扭头就走了。”想起自己年轻时,父亲母亲逼着自己给自己做草鞋的经历,顾爷爷有点可惜,也有点欣慰。可惜的是,年轻人对传统的东西认识越来越少;欣慰的是,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不用像以前一样过苦日子了。
有着同样感受的退休老师刘国梁17岁时开始自己编织草鞋。“编织草鞋,材料很重要,一般用的材料有稻草和绿麻,但现在很难找得到,大片的土地都种起了花木。”想起小时候穿着草鞋在田间劳作的画面,刘老师思绪万千。“别说草鞋了,光是水稻,估计现在有很多小孩见都没见过。”刘老师说,“现在就算做了草鞋,除了有活动,一般也没有多少人会再来关注了。”
草鞋以前多用于上山伐木砍柴或用于赶集逛庙会,现多用于展览或做佛事
过去,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不分晴雨都穿草鞋,如逛庙会时挑“炮担”的人打着裹腿脚穿草鞋,腰间再别一双备用。“草鞋透气又轻便,爬山的时候穿它最好不过了,特别是夏天,穿上清爽凉快,软硬刚好。”民丰村村民周祥贵说。
图为周祥贵正在编织草鞋。(记者匡野摄)
周祥贵今年76岁,说起草鞋,深有感触。“过去没有公交,赶庙会时都是穿草鞋,有时候为了保险点还会多带一双备着,后来有布鞋了都舍不得穿,还是草鞋划算。”说完,周祥贵操起了打草鞋的架势,没过多久,一双草鞋底就在他的手中渐渐成型。
周祥贵所在的春晓民丰村有个活动室,里面放着一些富有年代感的农作工具,如石磨、犁,还有编织草鞋用的耙,丁字型木架,上有九枚钮齿,中间一枚较长,其余八枚短粗牢固,也称草鞋盘,还有一根长约50厘米、用于束腰扣鞋筋的弯弓形木条草鞋腰。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
图为汪秀清正在编织草鞋。(记者匡野摄)
霞浦上傅村的汪秀清是位打草鞋的老手,一天最多时候可以编十五六双。老人今年92岁,虽然背驼着,腰也弯着,但精神矍铄。汪秀清告诉记者,她去年就编了好几千双,都是用来做佛事的草鞋,这种草鞋,手工没有多大要求,要不然这一把年纪了还真的很难完成任务。“现在没人会穿草鞋了,这些都是往寺庙里送的,他们做佛事要用。”汪秀清说。
难以割舍编草鞋的情结,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市面上的鞋子琳琅满目,老年鞋更是花样百出,那他们为什么还会愿意做草鞋呢?
初见汪秀清奶奶时,记者也萌生了这样的疑问。汪秀清从小就靠打草鞋为生,母亲曾是外公家的童养媳,家境贫困,生育七个子女后更是雪上加霜。“我的孩子小的时候,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有糖吃,都嚷着要,但是我身上没钱,作为母亲,我的心情比他们吃不到糖更加难受。”汪秀清用手拍了拍衣服上侧边的口袋,“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也要勤劳,告诉子女生活不容易,平时要勤俭节约。”
汪秀清的儿子傅国平告诉记者,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虽然他们曾多次劝老人不要再编草鞋,但老人执意要坚持,他们也只好顺从老人的意思。现在大碶、大榭甚至镇海的寺庙都经常来找她打草鞋。“接的活多了,但材料不好找,现在用的稻草还是我从嘉兴那边买过来的,只要母亲喜欢,我们都会尽量满足,现在我的妻子也帮着编草鞋。”傅国平笑着说。
用稻草编织的草鞋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又透气。今年夏天,白峰镇的贺永平突然想穿一穿草鞋,但是找不到糯米稻草(更加柔软,有韧性),就用普通稻草编了。“夏天脚老出汗,加上患有脚气,痒的时候就特别想穿一穿草鞋,比现在的塑料拖鞋舒服多了。”贺永平说。脚不舒服的时候,不管冬天还是夏天他都会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走一走,怀念怀念昔日的时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