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花鸟画家何水法:行云流水般的生动才称得上艺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16日 08:32   【 】 【打印
0

行云流水般的生动才称得上艺术

三江访谈

人物名片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名誉院长。

马年元宵佳节,中国花鸟画家何水法带着他的50余幅近作,在宁波天一阁举办“抱华凝晖———何水法花鸟画展”。

□记者 陈晓旻/文 胡龙召/摄

记者:花鸟画很受人们的喜爱,先给我们讲讲您的这次画展。

何水法:天一阁寓意天一生水,我以水法为名,所以,甲午迎新第一个画展放在天一阁博物馆,对我来说是别有意义的。这次展出的50余幅作品都是我的新作,有清雅的水墨小品、雍容华贵的设色大幅,也有清丽雅致的没骨扇面作品,主要渲染元宵的气氛,本来我的作品特点就是比较热烈,莫言评我的画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沙孟海也说我的作品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所以很契合元宵的氛围。

记者:您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作品很有自己的特点,请问您所理解的大写意是什么?

何水法:我的大写意花鸟画用色,继承了吴昌硕、齐白石的法理,并吸收西画色彩中的一些因素,结合水墨和泼彩,做到用色艳而不俗、浓而不媚、厚而不腻。

我画大写意花鸟画着意突破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强调整体的浑然气势与韵致感,从而构建出一种有中国笔墨精神的艺术境界。这样既与明清文人画有所区别,也和吴、齐拉开了距离,追寻一种具有现代意味又有传统笔墨情怀的审美图式。

记者:花鸟画要做到艳而不俗、浓而不媚、厚而不腻,好像很难,您的经验是什么?

何水法:我认为很简单,艳而不俗的诀窍就在人的修养上。画如其人,你是怎么样的人,你有怎么样的修养,你就会得到怎么样的笔墨功夫,这个很重要。

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魂魄,而水的妙用是笔墨的核心。只有水之妙用,墨色才活,才能苍润而不苦涩死板,才能显其神韵,出其意境。其画方能神趣出奇而呈多姿多彩。大写意花鸟作品的俗与不俗,不在于用色用墨,而在于用笔,用笔俗才是骨子里的俗,俗不可耐。用笔要如行云流水,要有抑扬顿挫,要有灵动感才行。古代画论中总结得很好,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第一位的。花是有生命的,画也是有生命的,灵动是一种生命力,行云流水般的生动才称得上是艺术。

记者:您的作品中全景式的构图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花鸟画,是不是您说的“笔墨紧随时代”的一种创新实践?

何水法:我曾经总结过四句话: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写生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画家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作品要体现出我对当下时代的思考与认识,要充满精气神,这就是我说的笔墨紧随时代。一个21世纪的画家还在画17世纪孤寂、颓废的东西,是不适合这个时代的。

画家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就是激励我们创新,重视传统、寻求突破,与时代同步,应时势共生。关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我认为可用“三度论”来概括,就是广度、深度和高度。一个人在学习传统的时候,应该尽量宽一些,因为现在学习传统的广度可以影响你将来发展的深度。同时,学习传统的深度决定了你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因为广度代表着学养,深度代表着传统功力,高度是画家对艺术创造的胆略和理念。一个画家具备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来看待传统继承和创新问题,对创作是有重大关系的。

我认为,开掘题材是花鸟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我不断在题材上拓展,大胆大量地画前人没有画过的花卉,用自己的笔墨来完成它。其次,我在笔墨结构的穿插中运用现代构成,视觉上不仅采用写近景、中景,甚至远景的“全景式”构图理念,以写气为主,考虑整幅画面的气势,既能致广大而又能尽精微。并用团块笔墨结构来追求淳厚、华滋、雄实、霸悍的审美趣味。

记者:众多的花卉中,您好像特别喜欢画牡丹?

何水法:我没有任何偏爱,也没有任何门户之见,只要是能入画的,只要是能充分表达我的情怀的,我都会画。

牡丹是我很喜欢的一种花,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的国花。艺术离不开社会,每一个艺术家,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牡丹,因为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

在画牡丹时,我刻意想要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笔下的牡丹千姿百态,除了雍容华贵之外,还有一种傲骨,一种坚韧,一种内在的气质。我画了很多年的牡丹,已经把牡丹当成老朋友,通过对牡丹的认识,和牡丹“对话”,每个时期画出来的牡丹也会不一样。中国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要通过画家的笔传神地表达出来。

记者:您对宋代的花鸟画有很深的研究,您的“抱华楼”(工作室)有着“弘扬中国花鸟画艺术”的理想,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何水法:这要从花鸟画的源头说起,唐代正式确立花鸟画科,至北宋时期,由于翰林图画院的体制、规模、人才都日趋完善,院体花鸟画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代表着中国花鸟画的最高水平,是公认的传统艺术高峰。而开封和杭州,也成为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坐标之城。两宋院体绘画非常注重生活和诗意,完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院体绘画虽然主要是工笔画,但它与现代工笔画截然不同。现在的工笔画,缺少气韵与意境。有的作品越画越大,但是没有传统,只是制作。在我大写意花鸟绘画的创作生涯中,如果没有院体绘画学习期间形成的情绪感受、造型把握、线条控制能力,是无法推动写意画走到今天的。

记者: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的是艺术的传承,请谈谈您的师承渊源与绘画创作的阶段性过程。

何水法:回溯我的大写意花鸟画历程,大致经历了工写积蓄期、图新求变期、风格形成期三个阶段。

工写积蓄期大约要从上世纪70年代初算起,具体地讲,应是从1973年开始。1973年以前我主要是画工笔,1973年以后工笔画基本上很少画了。从1973年开始跟陆抑非先生学习写意画,到1978年考入中国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这5年基本上是兼工带写。严格地讲,1973年—1983年主要受陆抑非先生的影响。按照陆抑非先生中国花鸟画教学主张,先从兼工带写入手,一面吃透传统,一面深入生活,同时,还汲取任伯年等海上画派笔墨的营养。

1983年—1993年进入图新求变期,这是第二阶段。这其间我慢慢靠近大写意花鸟,在艺术表现上博取百家,转益多师,汲取以吴昌硕、八大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绘画精神和笔墨精髓。也就是说,从1973年开始跟陆抑非学习写意画到1993年,这20年为我的花鸟画写意作品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创作,把工笔写实手法纳入写意语言之中,在加强图式表现的同时,成功地表达内心感受,尤能把陆抑非的秀丽挺拔、海上画派的灵韵谨严和青藤、石涛、八大的独特个性融为一炉,推出了一批有着坚实传统且饶有新意的作品。

从1993年创新到现在为风格形成期,为第三阶段。从1993年以后,我顿悟到传统花鸟画要变,要创新,变则通,通则活,变则有出路。随着1993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走出国门到欧洲、澳洲、非洲的机会比较多。在花鸟画题材拓展上,国外的花卉画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开始在题材和笔墨结构构成上探索图式语言的创新。我以创新的理念、现代构成的眼光分析中国画,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大写意花鸟画走向的现代认知,以现代理念总结传统,发展传统,突出大起伏与大线条的交错,强化总体构成的气势和张力。这其间我的作品逐渐形成相对鲜明的艺术个性,并走出了自己的路。我又做了十余年的全景式构图探索,我完成大写意花鸟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构建了我大写意花鸟画传统笔墨和现代情怀的审美图式与精神家园。

记者:一幅完整的作品,应该书法绘画相互映衬,现在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画家的书法往往是弱项。但是看您的作品,书法也很有造诣,您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以书入画吗?

何水法: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线条功夫是从学习书法中得来的。我始终强调书法的线条品质与构成,因为我们中国画家都讲究笔墨。以书入画,在我的作品中比较典型。我的绘画创作往往是书风先变,画风也跟着变的。我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大的功夫。

我经常说,一根线条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和修养,线条体现的不单纯是技巧,它远远大于技法,而是反映一个书画家对艺术的思考。对线条的理解首先来自于书法,中国画古代署名不写某某画,而是某某书,这很能说明问题。我不仅对书法下过很深的功夫,还认真研读过诸家印谱以及秦汉碑版拓迹,沿着先人的成功之路,博采众长,并以东西方的美学思想丰富自己的识略,变中求新。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