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目前读书会的生存、发展,几乎全靠一帮主办者的奉献精神在运作。比如天一青年读书会的干事黄旭聪,负责会员报名工作。他是一名电力工程师,平常工作就很忙,但是他随时要接听报名电话,还要承担登记、通知等杂务,几乎把业余时间全搭上了。在海曙区招商局工作的丁彬负责读书会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他说,他喜欢读书,喜欢交读书的朋友,因此为读书会服务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读书人俱乐部也一样,随着会员规模越来越庞大,组织工作也越来越繁重,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义工团,让会员自愿报名参加,无偿服务。林英初说,这些义工非常自觉,非常积极,真是无怨无悔地在付出。俱乐部义工张浩是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不辞辛苦地为俱乐部服务。但他说,在这个大家庭里干活,不觉得累,反而非常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收获、奉献、成长。”
枫林晚书店经营者郑永宏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实体书店受网络书店冲击而集体遭遇发展困境,为摆脱这个困境,他决定把自己的书店打造成一个公共文化场所,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为此,他于去年重选书店新址,扩大了近一倍的书店面积,楼上40多平方米的阁楼就开辟为一个举办读书沙龙的场所。
去年5月12日,“枫林晚”修葺一新,重新开业。当晚,书店举行了首场以“书店与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沙龙。一批文化学者、热心书友、媒体人士聚集在那个略显局促的书店阁楼,探讨书店对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实体书店如何突围等问题。随后,他的“2013系列文艺季沙龙”活动以每月2-3次频率陆续推出。仅仅半年多时间,“枫林晚”就举办了近20场主题丰富的活动。郑永宏说,成功举办这些活动,离不开一批文化、教育界人士及书友们的热心扶持和无私服务。他说,宁波本地的作家、学者前来做讲座,几乎不收一分费用,甚至有的还倒贴交通费用。
虽然凭经验、人脉等方面的优势,“枫林晚”的文艺沙龙人气越来越旺,但是经过大半年的操劳运作,时间、精力、人力、费用等方面的支出让郑经理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影响到了他书店的正常经营。为此,他陷入纠结,一方面很想把这一块文化活动做下去,并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又苦于上述各种成本的牵制。
“枫林晚”郑经理的苦恼也是其他几个民间读书会负责人的普遍感受。那么,如何办好读书会?何镇飚认为,一方面读书会可以利用自媒体、新媒体等手段、技术,利用信息共享、沟通便利等优势节省成本,同时,也可以创办会刊的形式来丰富读书会内涵、增加凝聚力。另外,读书会要扩大影响,也要尽量寻求各种可以提供资源支持的社会力量,比如,与各个行业、专业协会合作,与文化教育机构或街道社区合作。他还建议,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政府设立一笔阅读基金,放在公共图书馆里,允许读书会申报,给办得好的读书会以资金、专家资源、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周燕波/文
(本版图片由枫林晚书店、天一青年读书会、天行书友会、读书人俱乐部提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