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潮间带分布着200余种海洋生物
对于潮间带,专家给出的定义是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记者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了解到,目前象山县潮间带分布有200余种生物,其中象山港潮间带的生物就多达158种。
作为我市首批研究海洋潮间带生物的专家,有着30多年研究经验的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尤仲杰告诉记者,对于海洋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我国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宁波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部门加紧了对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步伐。
“2006年-2010年,我们曾对象山港的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过专题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58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的种类最多,分别为65种和52种,占总种类数的41%和33%。”尤仲杰说。
据介绍,作为我市的两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潮间带生物数量最具代表性。根据最新公布的《2013年象山港海洋环境公报》上的数据表明,2013年渔山列岛共鉴定到潮间带生物100余种,而在2012年鉴定到的潮间带数据仅为48种,增长明显。韭山列岛2013年调查到的潮间带生物也有23种。
虽然象山潮间带的生物数量可观,但就全国来说,不是最丰富的。“宁波的海水盐度相对较低,咸淡水的特点限制了种类的分布,跟我国的南部海域相比较,无论种类和数量都没办法相提并论。”尤仲杰告诉记者。
春夏季是潮间带生物最佳观赏时机
“潮间带的生物抗逆性最强,它们得经受住风吹雨打。时而泡在海水中,时而露出水面,暴露在空气中,还要经受夏季连续高温的暴晒考验,同时,它们又是陆源污染物的最先受害者。”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一农说。
潮间带生物有多顽强?王教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例如潮间带的礁石上生活着的滨螺,夏季暴露在烈日下,它的耐干旱能力长达一个月,这是很难想象的。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滨螺失水速率很低的原因是,它们能分泌黏膜封住壳口,隔绝与外界的联系来度过夏季,它还能在干旱季节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这是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
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一阵涨落潮也能赶跑几个种类。比如,海蟑螂很讨厌涨潮,潮水一来它们就慌忙往岸上逃跑;有的鱼类会在春季跑到潮间带来产卵,因为海水里敌害多,潮间带相对安全,但是产完卵,它们又回到海里去了。“也有‘恋家型’的,渔山列岛潮间带的‘常驻民’帽贝,以泥里的有机碎屑为食。平时很安静地趴在泥里,出去吃东西时才会缓慢移动,但兜了一圈,还是回到原先的‘家’里,蹲在原先趴的那个地方,分毫不差。此外,藤壶和牡蛎也是固定不动的贝类。”王一农说。
专家称,潮间带生物季节变化特点明显,春季潮间带的生物密度最大,夏季生物量最多。因此,春夏季是观赏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时机。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