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的美丽
将诗情、科学史、科学哲学融入物理教学之中,正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
杨榕楠上的是选修课《最美丽的物理实验》,他带着学生们一起动手完成那些经典实验,赏析实验本身的科学之美,也和学生们讲述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杨继林上的是《科学家的思维》,他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在他看来,追溯科学家的思维历程也是让学生领悟,如何才能将科学推向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高二理科班的叶光耀上个学期选修了《最美丽的物理实验》,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双缝干涉实验。“光源在这边,另一边有两道板,第一道挡板上刻着两道狭缝,光从第一道板上透过去,在第二道板上投射出好多道明暗相间的条纹。”他边说边比划着手势,还一口气地把实验原理解释了一遍。“上这个课,一是丰富见识,二是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
“这些内容必修课上是讲不了的,幸好有了选修课这个空间。”陈青华上课时选用的材料极为丰富,他说:“我都积累十年了。”科学之中有人文,人文之中有科学,因为高中课改,他平时的理论研究慢慢转入了教学实践。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他也能感觉到自己认识的提高:“一是对物理这个学科的认识加深了,二是教育观进步了。”
科学中的情感
一个文理贯通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陈青华说,像姜水根老师那样的。
十年前,正是姜水根带领着这三位年轻的物理老师开始了“文理贯通”选修课建设,这位物理特级教师今年已经68岁了,经常应邀回效实中学做讲座,他主讲的《文化视角论科学》,主要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于科学的影响。这门课被评为省级选修课精品课程。
谈起姜水根,教师们都说:“姜老师学问博杂,跟他交谈如沐春风。”
上周,他上《文化视角论科学》,发现一张都江堰的照片有点失真,他琢磨了几分钟,接着画出一张都江堰全貌图。“姜老师对都江堰太熟悉了,他一个人去过都江堰好多次。”几千年来,都江堰还在发挥作用,让姜老师觉得是个科学上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
姜水根爱读《红楼梦》,经常写诗,还会用诗歌描绘各种物理现象,让科学家的事迹变成诗歌里的典故;他喜欢哲学,每天送小孙女上幼儿园,路上都要选一个哲学概念讲给孙女听;他出去讲学,内容从来不重复,因为他每个阶段都会研究一个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们是喜欢这个课的,这个课不用做题,不用死记硬背。”姜水根肯定地说,老师们都知道“文理贯通”课程在短期内不会有看得到的成果,但还是投入了很多精力,因为知道它会带给学生们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他们成为知识、视野更开阔的人。
在姜水根眼中,科学本身就是有情感的,也是有文学、哲学和历史在其中的。“文理贯通”选修课只是不再人为地将它们割裂,所以能呈现出科学知识本身的精彩。
他说:“选修课可以补必修课的不足,让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纠正一些偏差,为教育做点实事。”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