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最正宗的年糕做法
剧组待了整整四天
“我记得上剧组是当年(2011年)4月份来踩点的,最后是10月份来拍摄。”欧慎说,拍摄用了整整四天,最后呈现在记录片中的,是最最精华的7分钟。
为了这次拍摄,外婆家也准备了很久:“米粉、艾草都要提前准备,很多传统制作年糕的工具都不怎么用了,不过还好都保留着。”
然而,传统的水磨年糕到底该怎么做,欧慎其实已经不太记得清了。倒是他的舅舅,48岁的顾盘飞,说起来如数家珍。
顾盘飞说,制作水磨年糕,先要将糯米和粳米进行配比,两则之间的比例拿捏很重要。
米用水浸泡后,被放入石磨研磨成粉。然后,米粉被装入木制的蒸桶蒸熟,再被放入石臼里进行反复的搡捣。捣烂后的熟米粉,被放置到桌板上,经过揉压、刀切、塑形几道程序,就最后成为了一条条成品年糕。
如此复杂的程序,造就的是最柔韧筋道的水磨年糕,也是最温暖的家族回忆。
“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孩子们带着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宁波片段,以这样一句颇为温情的话作为结语。
《舌尖》播出一年多
他们的电话就没停过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主题的纪录片,播出后在全国收获前所未有的关注,也给顾阿公这户普通人家,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
“刚播出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四五个电话,一般都问电视上的是不是你家?你们家怎么上电视了。”顾盘飞说,一年多来家里的电话就没停过。去年夏天,还有四五个北方口音的陌生人造访,来谈合作。
“他们在北京要开一家主题餐厅,想把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都收集在一起,希望我父母能去北京给他们做代言。”顾盘飞说。
上一次电视,居然还引来了这样的“商机”,让他们一家很吃惊。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拒绝了。
“父母年纪都大了,长途奔波怕身体吃不消,我们也不想借此去做生意。”顾盘飞如此解释。
关于年糕,关于家
两代人的温情记忆
顾盘飞,48岁,顾家的儿子,家族第二代。
“一到过年,就想吃家里的年糕”
顾盘飞,出生和成长在物质匮乏年代。在他的眼中,年糕就是家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穷,如果谁家打一斗米的年糕,那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了。”顾盘飞说的一斗米,折算起来,相当于现在的6.25千克。
在顾盘飞的记忆里,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地瓜、土豆,因为粮食紧缺,做一次年糕,可以说是家里的一件盛事。因此,往往只有过年的时节,才有尝年糕的口福。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做年糕,因为有得吃还有得玩。”顾盘飞说小时候,做年糕是全手工的。一年一年看下来,磨粉、混粉、蒸粉、板压这些制作年糕的老底子工艺,他现在还熟稔于胸。
“制作年糕剩下的边角料,我们就可以当做橡皮泥玩,做成各种小动物。”
可惜,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这样的经历了。
上世纪80年代,顾盘飞在外当兵5年,期间,最让他想念的,就是家里的年糕。
“特别一到过年,就想吃家里的年糕,其实,也是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