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步入快车道。为此,我区启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今起推出“服务群众 文化惠民·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栏目,多方面宣传我区创建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展示镇海文化发展新亮点。
镇海,一座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小城,招宝山和梓荫山下流淌着千年的风流与墨香,郑氏十七房和镇海口海防遗址诉说着百年的拼搏和沧桑……历史古韵积淀了独特的“海防文化”“商帮文化”“院士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给我们留下无尽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如今,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镇海的公共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
政策保障机制:公共文化建设不停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曾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等称号的镇海,为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巩固“文化名区”建设成果基础上,围绕“文化强区”战略目标,把文化提升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从区域发展大局角度来加以规划和支持,文化大发展,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近年来,全区先后出台《镇海区2008—2012年文化发展规划》《镇海区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镇海区2012—2017年文化提升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共文化“十五分钟活动圈”,推进了全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政策给力还要靠资金保障到位。去年,单对公共文化活动一项,区财政就安排专项经费350万元。此外,下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65万元,并在原有100万元政府文化成就奖基础上,新增100万元文艺精品创作前期扶持经费。“这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完善了全区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场馆建设:家门口的“星光大道”
四月的镇海春光明媚。放眼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一幢被群众俗称为“三只鲍鱼”的建筑,在春光中显得格外靓丽。这就是即将建成的镇海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累计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将成为周边县(市)区一级最大的文化综合体。
如果说即将建成的镇海文化艺术中心是一艘“文化航母”的话,分布在各个镇(街道)、村(社区)的各类文化场馆,如游弋在大海上的一艘艘“文化舰船”。近年来,我区以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为目标,启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个百分百工程”。
近年来,区文广新局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紧密结合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机制。
“‘雄镇大舞台’就是阿拉的明星梦工场,阿拉的星光大道。”群众如是说。我区立足本土,依托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挖掘“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阵地,仅去年,以“雄镇大舞台·七彩绣真爱”为主题的各类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多达350余场次。
文化惠民工程:别样的民生“风景线”
如今,区文化部门实施的“千场戏剧万场电影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把戏园子搬到村里,群众不用买票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的戏剧演出。这些专业演出统统都由政府集中采购、统一买单,2007年—2013年,政府文化惠民送戏下村(社区)达1000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达4600多场次。
像这样把文化直接送到基层,在镇海远不止送戏、送电影这一项。送高雅音乐会、时尚话剧、送文艺晚会、送文艺辅导、送文艺创作、送书画展览、送文化帮扶等更是经常举办。过去的“文化三下乡”,成了如今的“文化常下乡”,过去只是“节日送”,如今几乎成了“天天送”。
“送文化”送出了一片欢乐天地,但镇海并没有把文化惠民仅停留在“送”的层面。“不仅要让基层群众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成果,更要让普通群众参与到文化中来,收获自己的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基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说。于是,与“送文化”相结合的“种文化”近年来在全区基层社区、农村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过几天我们腰鼓队还要去外地表演呢。”今年70多岁的范阿姨是蛟川街道石塘下村腰鼓队成员,常和邻居一起打腰鼓、跳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目前,全区拥有像范阿姨这样的业余文艺团体成员超过万名,共有业余文艺团队500支左右。这些队伍在区文化部门的帮扶指导下,每年参加的各类比赛和展演不计其数,多个镇(街道)、社区取得过“群星奖”“山花奖”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
“目前我区正在创建为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根据镇海实际,已有70%左右的指标达到或超过省级标准,我们争取在明年4月前促使所有项目达到标准。届时,我们镇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又将是另一番模样。”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石全 顾闻)
编辑:叶珂珂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