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海曙牡丹社区“五豆浆”服务队队长许宝玉有点苦恼。这支专门帮扶困难老人的队伍由她一手创立。可80岁高龄的她身体大不如前,又得了帕金森综合征。这使得她不得不卸任队长一职。
随着社会发展,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层出不穷。然而,记者走访发现,组织统筹草根社会组织的“领袖”老龄化趋势严重,普遍面临人才断层问题。
领头人面临断层
“康伯红线”是海曙区南门街道鼎鼎有名的社会组织,专门帮助青年男女介绍对象。可领头人康裕定已是82岁的高龄,出行需要他人陪伴,但他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无独有偶,海曙一个叫“喜洋洋”的文艺社会组织,成员热爱文艺演出,也多次获过市里的大奖。由于领头人年龄逐渐增大,后因多种因素,导致该组织一分为二,发展进入低谷期。
“街道有187个社会组织,领头人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还有几位负责街道品牌项目的领头人,已经80多岁了。”南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夏济龙说。记者了解到,在社会组织非常活跃的海曙区,1200多家草根社会组织中,领头人超过60岁的占到四成。
传承方式可多元化
去年,南门街道试点成立锋领头雁工坊,对草根社会组织领头人开展系统化的培训,设立头雁沙龙和头雁集训营两个营地,提升社会组织领头人建设、管理及发展社会组织的能力。
该街道“乐龄俱乐部”领头人陈敏明是一位退休教师,原本并没有管理社会组织的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乐龄俱乐部”从几十人发展到800余名成员。陈敏明也成为社区一呼百应的“草根领袖”。她说:“我们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将来我干不动了,团队的其他人可以顶上。”
传承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柳锦社区青少年希望书屋带头人王亚萍已有90岁。希望书屋不仅是辖区内500余名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小天地,也是老人借阅书籍的好去处。为此,柳锦社区选拔志愿者,由王亚萍做考官,直到她找到自己理想的“接班人”。
巧借它山之石
“我们可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去承接社会组织。”夏济龙说,现在有许多优秀的企业退休人员,还有中年空巢家庭,他们有钱有闲,也有管理经验,可以帮助社会组织创新和发展。他计划,把街道的一部分社会组织公布出去,通过“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认为,无论是专业类社会组织,还是草根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好坏与领头人息息相关。她打算借鉴北京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留住公益人才,计划每年在公益创投的费用里,拿出20%的行政管理费,用于人才补贴。“这个补贴倾向于给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从一定程度上激励社会组织负责人,也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建设中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