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沧州古运河孕育武术和杂技文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5月04日 09:25   【 】 【打印
0

沧州古运河孕育武术和杂技文化

在大运河沧州段的谢家坝,记者采访当地文物专家郑志利(右一)。周建平 摄

沧州古运河孕育武术和杂技文化

图为大运河沧州段的谢家坝。

第三站·沧州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刺配”沧州牢城的故事,使沧州之名让人耳熟能详。昨天和前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采访团第三站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河北沧州,寻访中国大运河在这里的人文历史遗迹。

记者 李 臻 

沧州城曾因运河而繁华

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成员郑志利是采访团沧州行程中的专家向导。他是从百里之外的考古工地现场赶过来的,黝黑泛红的脸庞透出考古人特有的气质。

郑志利首先从沧州城的由来说起:“沧州是取‘沧海’之意设置州治,始于北魏熙平2年(公元517年)。大运河从沧州穿境而过,蜿蜒曲折的运河水在沧州段全长215公里,仅在主城区就绵延13.7公里,润泽着两岸居民,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遗迹。”

“这里的运河最早开凿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为曹魏平虏渠,距今有1800多年了。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在清代以后就称为南运河了。”郑志利如同一本活字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运河因水资源枯竭而丧失航运能力,但却担负起南水北调、引黄入津的重要使命。”记者一路看到,有些运河只有河床底有些水洼,平坦的河滩上是连绵碧绿青草,一群群山羊低头吃草。

不过,当年的沧州城,运河码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郑志利告诉记者,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经济繁荣。

“明清时,在南运河东岸和古城西城墙之间有一个狭长的地带,我们称为城厢经济带。在这里,经营行业应有尽有,有锅市街、缸市街、鸡市街、当铺街、钱铺街、书铺街等,还有粮食市、盐场、拨夫厂和盐务批验所。”郑志利说,从这些名称可见这里已有了专业市场的味道,四方客商、工匠、艺人蜂拥而至,成为沧州城一大奇观。

武术和杂技文化名扬天下

沧州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运河文化,那就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和杂技。 

“在沧州成了南北水旱交通要冲后,为确保商品货物安全,武技高强的武师很抢手。明末清初,沧州武师以从事镖行为多,也赢得了‘镖不喊沧州’的名声。”郑志利解释说,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再好的身手,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

郑志利说,霍元甲的祖辈就是沧州人,后来才到天津闯江湖的。

在采访期间,记者还不时在路上见到“武馆”字样的标牌。据悉,沧州是迄今仅有的省辖市国家级武术之乡。郑志利说:“我小时候,民间还很崇尚武技,我们称之为‘国术’。不过,现在学的人少了,武术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入学校,孩子们学习武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

在沧州,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天下,那就是吴桥杂技。当地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一说。昨日,记者特地赶往吴桥杂技大世界,寻访民间高手。

走进“江湖文化城”,一白须胖老汉正在表演,只见他一身硬功夫,在肚皮上切青菜,刀起刀落,菜叶横飞,惊险之极,台下叫好声连连。

“我们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很多人都会来几手。”在表演间隙,人称江湖八大怪之一的“小钢炮”高福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15岁学艺,一晃就50多年了。”

高福州今年68岁,他说,“吴桥人喜爱杂技,与我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这里是古黄河下游,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是战乱之地,人民生活很苦,很多人就以杂技谋生。”

不过,吴桥杂技之所以能名扬天下,运河也功不可没。高福州说:“有了运河,大家就沿河北上天津、北京,南下江南,撂地卖艺,赖以谋生,这一古老风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听说记者来自宁波,高福州笑着说:“太巧了,今年正月初一到初七,我就在宁波的一个主题公园表演过,宁波好地方!”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