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慈溪 正文

郑飞民:红铜炉手工技艺的传承者

为免绝活失传 乐意带徒授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慈溪日报  作者: 戎志虎   2014-05-21 10:50:56  编辑: 孙研
0

造型多样、雕工细致、纹饰精美……在观海卫卫东村里,有一位民间艺人,他所制作的红铜炉被村民们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许多作品还被国内的行家专门收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红铜炉制作高手。据悉,这位现年48岁的民间技艺高手名叫郑飞民,是当地一位资深的铜匠,至今已整整做了34年的铜炉。

郑飞民在制作红铜炉

说起郑飞民的红铜炉制作史,还要从他14岁那年说起。当时,郑飞民的父亲想让他学门手艺以便日后养家糊口。郑飞民不想读书,而且又不喜欢下田耕种,于是就选择了跟随姨父学做铜匠。就这样,郑飞民在姨父那边整整学了5年,掌握了铜件制作的一些技艺,之后开始自立门户养家糊口。

“其实一开始制作的并非是现在这些精美的红铜炉,那个时候主要还是制作一些结婚用的火?以及家具的铜件配饰。”郑飞民回忆说,那个时候的铜匠不讲工艺,能维持养家糊口完全靠的是出品效率,因此当时铜匠的生意还算不错。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需要这类物件的人越来越少,之后便慢慢淡出市场,以致后来有段时间改行去工厂上班了。

原本想着这门手艺要荒废了,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郑飞民对这门手艺重拾了信心。1998年,几个上海人听说郑师傅会制作红铜炉,于是特地将一些破损的红铜炉拿过来让他修复,而郑飞民也是不负所望,其修复的红铜炉让对方赞叹不已,直称他的手艺高超。经过这件事,郑飞民也了解到了红铜炉的市场收藏价值,于是又毅然重新回到了铜匠的岗位。

由于有了之前铜匠的经历,制作红铜炉收藏品对郑飞民来说显得不是很难。从那时起,重拾信心的郑飞民,已经将制作红铜炉作为人生事业的第二个奋斗目标。这十几年来,郑飞民的红铜炉制作手艺也日渐精湛,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红铜炉收藏者慕名前来委托郑飞民定做或修复红铜炉,用来收藏摆设或是投资拍卖。

郑飞民说,红铜炉是和一般铜件制作不一样,完全是手工技艺,没有捷径可走,靠的是耐心,制作一个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所谓“慢工出细活”,一件上乘的铜器,其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它,还要不断花心思设计造型和勾勒图案。

部分红铜炉作品展示

从制作技术来看,郑飞民的手艺已经非常成熟。从打样图纸、敲打器型到网眼镂刻、磨砂修整,郑飞民对每道工序都做到层层把关,制作出来的铜炉也是匀称干净、花纹装饰工细、造型简约大气。总的来说,这些精美的红铜炉大多配以传统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等图案,也有糕团形、梅花形等形状,体现了民间传统风俗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郑飞民的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他的作品也在宁波天一广场、鸣鹤古镇等地展出,甚至还被选入了《中国民间手炉鉴赏》一书。虽然他的红铜炉制作手艺已先后被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门制作技艺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了当务之急。郑飞民说,红铜炉制作需要高超的工艺,对制作者来说要求极高,过程漫长又枯燥乏味,必须经过千百次敲打、锉刀磨制才能制成,因此要学好这门手艺至少得花上两三年时间,而且要对绘画有一定的天赋,许多初学者往往坚持不了而放弃了。不过,郑飞民也表示,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这门手艺千万可不能失传了,很乐意看到有人前来学习讨教。-记者戎志虎

背景介绍:红铜炉又称袖炉、捧炉,是旧时宫廷和民间用来取暖、装饰、辟邪的工具,炉上雕有花鸟、山水、走兽等纹饰,造型可谓多姿多彩。观海卫的红铜炉手工制作技艺始于唐朝,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解放后,这门手工红铜炉逐渐被淘汰。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红铜炉开始走俏拍卖市场,之后逐渐被一些收藏家视为掌上明珠,主要用于个人收藏或是摆设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