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极了袁雪芬年轻时候的样子
上世纪80年代,镇海中学的礼堂里,全校师生人头攒动。一个小女孩俏皮地走上舞台,她一开嗓,甜润明亮,底下安静了: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就那一次,大家都认识了这个刚上初一的女孩,她就是方亚芬。
第二学期时,镇海举行全县中小学文艺汇演,她的独唱得了一等奖。后来,方亚芬就成为了声乐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
因为这副好嗓子,方亚芬被老师推荐到镇海越剧团。当时考剧团的氛围很浓,考上的几率很小,可谓千里挑一。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方亚芬反而有些茫然:“我连越剧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可以吗?”
进入越剧团后,她每天5点起床练功,唱、念、做、打,进步神速。很快,她便迎来自己越剧生涯中第一部大戏《柳毅传书》。方亚芬在里面饰演龙女三娘。恰恰是这部处女作,为她带来意想不到的师生情缘。
1983年,镇海越剧团带着这部戏到上海大东戏院演出。那天,与袁雪芬同为“越剧十姐妹”的徐天红在观众席上看戏。
方亚芬出场的时候,徐天红只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年纪轻轻的演员,扮相俏丽俊美,声音清丽嘹亮,台步端庄稳重。
最后一场送别戏,只见方亚芬袖子一甩,一个漂亮的转身。徐天红几乎要喊出声来:“哎呀,怎么那么像袁雪芬年轻时候的样子!”
徐天红回去就跟袁雪芬说起这个好苗子:“雪芬,她的背影真像你年轻时候呀!你快来看看,这个花旦要好好培养。”
就这样,师生之间有了第一次照面,方亚芬被袁雪芬记在了心头。后来,恩师把爱徒带到上海,领她走了一条更为宽阔的路子。
1984年的夏天,酷暑炎炎。方亚芬考上了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攻花旦。她与母亲坐上了从镇海到上海的火车。没有座位,到处都是人挤人,只有车厢中间还留有一小块空地。母女俩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坐下休息。最终母亲用报纸铺在地上,把女儿摁下去:“考到上海很不容易,到了那里,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2.那一点“味道”究竟在哪里
方亚芬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每天凌晨便起来练功。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她常常观摩其他专业学生排的戏。毕业时,她更是拿到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成绩单。
在学校里,她听到老师最多的评价是:“小方嗓子是蛮好的,就是缺了点味道”。她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很努力,可自己的戏里究竟缺了点什么呢?
有一天,她听了傅全香的《李娃传》里的一句唱段,多年的困惑终于迎刃而解,犹如灵光一现。原来欠缺的这种“味道”,是对戏中角色的深刻揣摩,以情带声,戏才有生命力。
从那以后,方亚芬忽然觉得自己会唱戏了,而不是能唱戏。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