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堤塘上眺望浩淼的湖面时,自然会想到1400年前唐朝县令陆南金的功绩。遥想他在筑湖之前,一定迈开双腿,爬山涉水,亲自勘察丈量,确定堤塘的准确位置。
堤塘的构成有两种,一为砂石,二为土石。设想在筑堤时,一定会因地制宜,从附近山上采石运土。随着水防和交通的发展,堤塘的质量日趋提高。近年来,一些较长的堤塘,有的在迎水面砌上块石,有的在堤底抛石,以固堤岸。如893米长的方家湖塘,1192米长的湖里塘和1700米长的湖心塘皆如此。磨堰是古人为方便船只通行的一个发明。磨堰坝的两面皆为斜坡,坡面上铺条石,连顶部的石块也磨成弧状。有的堤塘,一头是磨堰坝,一头是碶闸,数种功能糅合在一起。如地处钱堰(又称前堰)村的钱堰塘、地处大堰村附近的大堰塘以及莫枝堰塘等都是如此。当然,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以及内河航运的衰落,船坝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成为昔日繁忙水运的历史见证。
在这13条堤塘中,最长的是湖心塘,1700米长,像一条巨龙横亘在湖中,1976年兴建。除去这个现代建筑,古人所筑堤塘中,最长的数湖里塘,又称五里塘,“五里”是“湖里”的谐音,另外,可能也说明它是一个长的塘。堤顶最宽的是莫枝堰塘,为18米。据史书记载,昔日曾建有关帝庙、鑑湖亭及市屋六间。现在部分地段辟为小花园,有“介甫亭”、“介甫桥”、码头等设施。
堤塘的功能。1.堵流蓄水。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县令陆南金组织人力筑堤围湖,把周边七十二条溪水汇集起来,改变了过去鄞东多雨多涝、少雨干旱的状况。
2.启闸放水。没有碶闸的堤塘包括堰坝只能在水位增高时自动溢洪而泄水。建湖300年后的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4年),王安石设置了四个碶闸,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控制湖内水量的能力,真正做到“水入则蓄雨,不时则启闸而放。”
3.水陆运输。堤塘上设置的堰坝,是历代重要的水上运输设施。堰坝分为两种,一为车堰,俗称车坝。堰的两旁设两个固定的辘轳,数人用力推动插在辘轳里的木杠,使之转动。转动的绳索紧拽船只,使之从下而上,倚斜坡缓缓过坝。为减少摩擦力,坝坡上涂上厚厚一层淤泥。以后,个别堰坝由电动升船机代替了人工车坝,如莫枝堰电动坝。另一种是磨坝,坝身往往由条石铺就。小船过坝时,船工在船头和船尾反复用力交错移动,使之过坝。这种方法过坝的船只适用于木质船只,因其抗磨性能好,船底在摩擦后并无大碍。
东钱湖的水利史,实际上是一部治湖、废湖、保湖的历史。整治东钱湖,除开竣去葑之外,清界固堤成为治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明人邱绪提出治湖8条措施,“固堤防”就列于首位。
毁坏堤塘之事时有发生,决堤的事故也不是空穴来风,史书上有记载:“曩年,方家塘决,二十里之外皆为鱼鼈。”就是例证。
护堤固堤的第一功臣是李夷庚。在县令陆南金于唐天宝三年筑湖后的二百余年后,郡守李夷庚首次大修湖塘,影响巨大,在东钱湖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筹资是修湖固堤中的头等大事,那些热心人士或请拨专款,或广泛集资,或以工代赈,想尽了办法。最难能可贵的是,清道光年间的官员麟桂、杨钜源、徐敬等,他们把自己的薪水捐出来,再去倡议别人集资捐款。此次集资数额颇丰,使东钱湖的堤塘得到全面的维修和加固。
东钱湖的堤塘蓄住了水,这湖水滋润了下游千万百姓的生活。无怪乎,人们怀念开湖功臣陆南金、李夷庚,在堤旁建起嘉泽庙,来供奉他俩,且刻上碑文。时已今日,嘉泽庙和碑文虽已年久被废,但是,陆南金、李夷庚、王安石以及许许多多为东钱湖呕心沥血的开湖治湖功臣以及开发利用东钱湖给百姓带来福祉的热心人士,都值得我们深切纪念。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