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岗村民正在集体劳作,男劳力每天工分最高10分,干一天活,可赚150元。蒋勇 摄
浙江日报记者 聂伟霞 蒋勇
从宁波出发沿高速公路到宁海,往深镇后便是通往新昌的省道山路。望海岗就在山那头的最高处,云深不知处,仿佛与世隔绝。
这是浙江最后的“工分村”,改革开放后,“工分”就逐渐从中国农村消失,然而在这里,村民至今沿用“按时出工,按劳分酬”的集体劳作模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里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村庄,几十年来培育高山茶叶,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余万元,是什么让它如此执着?这个不走寻常路的高山小村,坚守中又酝酿着什么变化?
抉择:村场合一
望海岗村海拔931米,是宁海县最高的山村。站在山岗上,满眼青翠扑面而来,层层叠叠的青山,翠绿的竹海山林,还有山坡上的垄垄茶叶。当地村民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远处蔚蓝的大海,望海岗因此得名。
清晨,一声响亮的哨子声划破了望海岗村的寂静, 30多位村民扛着锄头、拎着簸箕,排着队有说有笑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今天大家要干的活有三个内容,10人负责茶园除草,10人负责水塘清理加固,还有10人负责山林养护。”63岁的俞丁火当了20多年的派工员,每天要派活。他的心中有两本账,一本是人事账——按照工分高低、劳动强度给村民派活;一本是劳动进度账——每天干什么活,干多少。
“男劳力每天工分最高10分,女劳力最高7分。每分值15元。干一天活,男的可赚150元,女的105元。”俞丁火说,每天干完活后,由专门的工分员记录。
望海岗村有24户73位村民,以产茶为主要收入,共有398亩茶园。村就是茶场,茶场就是村,年产高山绿茶4000余公斤,今年最高已卖到了每斤3500元,目前,该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余万元。
“幸好听俞志军书记的话,保留工分制,才保住这片茶园,我们也因茶而富裕起来。”俞丁火回想起36年前的“决定”很庆幸。
1978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人民公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集体资产分不分?究竟怎么分?当时,村集体资产总共是100亩茶山,但由于地处高山,如果平均分下去的话,茶山养护、设备都是问题,而且一家一户无法经营,茶叶质量也难保证。望海岗村连续开会讨论了5天5夜,结果集体经济模式被保存了下来。
之后,俞志军在种植茶叶上立了“规矩”,便有了最早的五统一:统一种植、管理、施肥、除草、销售。他们坚持生态种植,“望海茶”身价越来越高,昔日的穷山村也随之改变: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网络,家家户户有小车,人人住上宽敞的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