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老人在外新屋里修编族谱。(记者 余姣姣 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余姣姣 通讯员 郭恒烨 张盛静)“修族谱是对一个家族文化历史的一种传承,子孙后代可以根据族谱寻根问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记者从霞浦街道新浦社区了解到,有700余年历史的霞浦胡氏后裔于今年5月初开始修族谱,这与此前一次修族谱的时间相隔了66年,整个“工程”预计在今年10月份完成。
昨日,记者来到胡氏的老屋——霞浦河东村外新屋。走进外新屋大门,院前堂屋上方挂着一个木匾,上面写着“情坚金石”四个大字。5位七旬老人正围坐在堂屋里的一张桌子前,小心翼翼地翻着陈旧的胡氏家谱,旁边还放着一叠叠手稿。当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几位老人一起讨论着、补充着。
担任此次修族谱工作总负责人的是第23代后裔胡岳成,参加这次修族谱工作的共有8位老人,有7位是胡氏家族的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有79岁,最小的也已有71岁。“这几位都是有学识的人,写了一手好字,在家族中也有一定的威望,比较了解族中大大小小的事。”胡岳成指着几位老人抄写的族谱,跟记者介绍说,《胡姓月三公支脉族谱》已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民国10年、1948年历经6次修编,这是第7次。
对于修族谱的现实意义,胡岳成说:“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通过家谱,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和变迁。因此,寻根问祖,续修家谱,对于增强胡姓后裔的归属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据记载,霞浦大胡胡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因受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市一带),所以那里的胡姓人士随国君而姓,而后迁往各地。其中有一人跟随吴越国王钱鏐来到浙江当上了越国的“国防部长”(时称兵部尚书),后因年老辞官后在奉化簰溪大胡(也称排溪)定居。宋时,霞浦大胡胡姓始祖月三公又从该地迁到现河西村。因为月三公爱此地山水清秀,故此地亦名大胡。后子子孙孙居住在此地,不断繁衍。
此次胡姓月三公霞浦支脉族谱的修编是由第22代后裔胡银夫提出的。据胡岳成介绍,这次修家谱最难之处在于调查。第六次修编的族谱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族谱所剩无几。此外,经过66年的变迁,许多胡姓后裔搬迁至全国各地,有的长期在国外生活,联系方式、居住地址换了又换,这些信息都不得而知,调查起来非常困难。他们将调动亲戚、朋友等连带关系进行调查,将族谱修编完整。目前,河东村内的胡姓已经基本调查整理清楚,接下来将对河西村、大榭、上海等地的胡姓后裔进行调查整理。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