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7月18日讯(通讯员 黄程 记者 陈章升)一边是已投用的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一边是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安装组件。眼下,在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园区之一的宁波杭州湾新区内,应用光伏发电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竞相追逐的新潮流。这股“向太阳要绿色清洁能源”的潮流,也成了新区“生态立区”发展路径的最新注解。
“生态生产生活、宜居宜业宜游”,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新城的杭州湾新区,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放在首位,以生态立区。“作为产业转型新基地,要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集聚产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作为国际化新城区,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优美生活环境,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新居民幸福感。”市委常委、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马卫光表示。
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新区开发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多年的坚持,不仅为新区带来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大项目,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人才和新居民,也为新区赢得了一块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2011年,杭州湾湿地升格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2年,新城板块观塘湖区入选国家低碳城镇试点;2013年,新区列入首批国家级光伏发电示范园区。
“利用厂房顶部空闲面积安装光伏设备,不仅能享受电费优惠,还可以在用电高峰期得到优先供电保障。”作为示范区内首个投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健安达”负责人的喜悦溢于言表。据悉,今年底,新区光伏发电规模将达到40兆瓦,规模居全市首位;明年底,这一规模将扩大至150兆瓦,在全国首批18个园区中并列第三。据一名施工方负责人估算,项目全部投用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5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超过6300吨。
“不开发就是最好的开发。”总面积43.5平方公里的杭州湾湿地,目前已建成区域仅为规划面积的10%。对游客进行控制性进入,日接待量不超过2000人;近80%的已开发区域作为生态保育区,每年秋冬季节封闭时间长达4至5个月……一系列放弃经济收入为鸟类腾出生存空间,已经得到了显著成效。据权威组织观测,目前杭州湾湿地已发现鸟类220种;记录其他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共550余种。此外,作为东亚海洋消减陆源污染示范基地,湿地内有四片“肾形”的工程湿地,每天大约有4万吨被上游城镇污染的河水抽到这里处理。有检测数据显示,通过湿地内多种植物根部的吸附净化,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是32%和79%。
有污点的画布画不出最美的风景。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时,新区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整治提升由于历史原因遗留在区域内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记者近日从漂印染园区指挥部获悉,印染企业资产评估收储现场审核小组已经进驻园区开展工作,目前已完成10家企业资产审核工作,并计划于本月下旬基本完成该项工作。下一步,企业将根据此前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整治提升,除原地改造并通过验收的企业外,其他所有企业须在今年12月31日前停止印染生产。
保护开发湿地公园、应用清洁能源以及整治提升污染行业等一系列的选择,构成了低碳城区的发展体系。“目前,低碳城区的创建工作,大多数停留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未来,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将成为每一个新区人的共同选择,融入到衣食住行每一个生活环节当中。”负责此项工作的一名负责人说。据她介绍,在最近一次的全国评审会上,杭州湾新区的低碳建设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得分名列前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