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 龚一鸣文集 正文

专家学者:阳明学说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7-18 22:32:38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中国宁波网7月18日讯(记者龚一鸣)今天上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王阳明思想研讨会在余姚举行。来自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今天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阳明学说在社会治理、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从道德、良知、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建构等多个层面阐释了阳明学说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生于余姚瑞云楼,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在江西、贵州、绍兴等地留有佳话传说,阳明学派影响很大,并流传到日本。

  阳明学说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

  谈到阳明学对于现实的意义,来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的张海晏表示,中国的许多历史遗存都仅仅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藏品,只有“博物馆价值”,而王阳明的思想却是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海晏认为,阳明学说对与现今的社会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阳明学说强调道德心,一个人良好道德的培养有助于个人的自我认识和修养提升。阳明学道德理想强调自律、自我,可以通过今人的诠释和解读,对于现代社会的偏差与人性的异化起到纠偏补弊的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罗炳良在上午的研讨中表示,在浙东学术文化史上,有不少思想家很强调在理论上实事求是、在行动上经世致用,但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极重视实践精神的,是讲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阳明心学极力反对把伦理道德变成僵死的教条,反对用‘天理’来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反对那种言行脱节、口是心非的恶习。”罗炳良说。

  罗炳良认为,王阳明要求人人自觉“践履德行”、 “随事磨炼”,以“知行合一”的功夫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精神的水平。

  罗炳良说,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其实提示了为人之道的根本准则,即讲诚信,这正是现代社会值得大力提倡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阳明思想提倡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 

  在上午的研讨中,来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院吴光表示,在王阳明思想中,亲民思想不可忽视。吴光认为,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主要有三层意思。包括了爱民保民,顺应民心和爱民富民。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立足于儒家‘以民为本’的根本精神,以儒家‘仁德’为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于当代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吴光说。

  吴光认为,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提倡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其根本就是要求为政以德,推行德治,这就包括了为政者要以德修身,还要为政者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成俗。“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顺应广人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事情,这才是我们学习王阳明亲民思想的最重要现实意义。”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