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小板凳"服务群众到家门 余姚谢家路村抓党建促和谐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4-08-08 08:30:52

  “村民小组党支部好比‘责任田’,”年过六旬的第10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宣光潮是这样对记者说的,“阿拉的职责是负责组内各项问题的巡查发现和处理、上报工作。”

  党员不党员,一看就知道。村里的事需要有人带头做。

  记者碰到鲁彩娣时,这位第8小组的党支部女书记刚带着组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清理绿化带、榨菜池、水缸等,裤腿上沾满斑斑泥土。“天热了,这些地方特别容易滋生蚊子和苍蝇。”她说,你们看看,村里的道路和每家庭院都清清爽爽。

  但环境卫生只有每个村民都自觉维护才能长久。为了给村民做榜样,鲁彩娣和其他党员代表经常到村里马路上巡查,看到烟蒂捡起来,遇见不文明行为劝几句。她还经常组织志愿服务队上街开展活动。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只有少数几名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参加,到如今几乎组内所有党员和村民都自觉加入。前几天,村民沈建耀找到她说:“能不能天天都是志愿日,我给70岁以上老人维修家电,全部免费。” 

  将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把党组织的网络触角精细化,构建起严密的组织网络。小到一个村、一个组,凝聚力的形成,不是靠行政指令,而是由一批优秀的基层党员,带领大家冲在前、向我看、作表率。

  谢家路村这一希望的田野变了,而真正变化的是人。

  党员有了提案制——

  从“为百姓作主”到“让百姓作主”

  8月1日,台风“娜基莉”给余姚带来倾盆大雨。晚8时许,记者顶风冒雨走进第4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魏安详的家,围坐在厅堂的板凳上,他向我们讲述谢家路村近年来发生的新闻——

  根据村发展布局,村里拆掉一个老垃圾中转站作为工业用途,并选址在离村中心更远的第4村民小组一块闲置地新建垃圾中转站。去年8月,该动议遭到第4村民小组90%村民的强烈反对。

  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民每天大量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钱建康等村干部多次到村民中听取意见,4组村民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组里给每户门前安装一个垃圾桶,并发放垃圾袋。每天,村民按时把垃圾打包放在垃圾桶内,由专人统一收集运送到镇里的垃圾填埋场。这一想法得到村党委支持。由于村民自己提出,垃圾直接由他们处理,大家的保洁意识提高了,环境卫生反而比原先更好了。不久,其他村小组也纷纷向村党委提出:希望参照第4村民小组的做法。魏安详感叹:“如果不是集中民智,阿拉干部关在屋里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这样的好办法。”

  “这些年,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村务管理的意愿持续高涨,过去那种由几个村干部说了算的做事方式,再也行不通了。”钱建康感触颇深,10多年前,几名村干部举手通过,在村里建一个农贸市场,不料遭到部分村民竭力反对,甚至一封反映钱建康有经济问题的举报信,还寄到余姚市检察院。

  当时,钱建康觉得很委屈:自己一心一意为村里办好事,为啥村民不理解?为此,他还买了蓝印户口,准备把户口迁出谢家路村。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最终还了钱建康清白。但是,给他的教训同样深刻。

  “老百姓愿意做的事,一定能做好;反过来,老百姓不愿意做的事,干部花再多的心思,村里出再多的钱也做不好。如果群众不支持,阿拉村干部就像无根的树。”

  经过举一反三和充分讨论,谢家路村党委决定摒弃“替民作主”的老观念,并创设了“一制一法”:

  “板凳工作法”:凡重大规划和重大决策实施前,村干部要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倾听村民呼声,了解村民需求。然后,交由59名村民代表和45名党员代表进行票决,没有80%以上的赞成票,不启动工作。真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说了算。

  “党员提案制”:对村民反映集中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民生实事工程等事项,由联系党员通过填写《党员提案表》的形式向党支部提出,支部经过讨论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后上报村党委。村党委对提案进行认真研究后提出限时办理意见,明确承办人抓落实。对暂时无法解决的,则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主动争取村民理解。

  如果让78岁的沈其壮老人讲“一制一法”带来的变化,在他一口地道的方言中,首先被提及的就是“底气”两个字:“现在,阿拉对村里事有底气了,也能作主了,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他指着远处的一块玉米地对记者说,年初,村里想给田埂路硬化,可村民一合计,全村3万多米田埂路就要花掉200多万元,太不合算。大家联名写了“党员提案”递交给村党委。很快有了回音:田埂路不硬化了。

  仅今年以来,村党委就收到党员提案30件,经研究采纳了24件,占总数80%,村民满意率9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