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代咸丰年间的祖屋,我太公时就在这里住了,附近还有个吴家祠堂。”吴大爷说,这是宁波这一带典型的民居——五间二弄,屋子里150多年都没动过,连窗格都是“原配”。
而他的邻居们,早在4月底就基本都搬走了。“
再拆,古老的段塘镇就没了。”吴大爷说。
500年前,这里曾是宁波最古老、最繁荣的农贸市场,“南门三市”堪称甬上商贸文化的源头。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关于城厢乡风礼俗有这般描述:“南门有三市,西门有八市。”
如今,南门盛景难复,而老宅,或许也将成为老宁波最后的回忆。
海曙文广局——
网上的三普名录有误
段塘涉及的三处文物仍在原地
既然已经上了三普名录,为何这60多处老房子还要面临拆迁呢?昨天,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海曙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建东。
陈建东局长的解释是,杨阿姨在网上看到的那份三普名录,并不是最终版本。
钱江晚报:这次段塘区域要拆迁的房子中,是否有60多处是上了三普名录?
陈建东局长:海曙区是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六个试点城市之一,当时本着“应统尽统”的原则(房梁好的,一些柱子值得利用的,我们都会普查在内),对海曙区街巷村落进行了地毯式野外调查,野外实地调查结束后,登录的原始名录共有487处,涉及段塘区域的共有63处,处于拆迁区域的有44处。
不过,我们后来对487处又做了一次细致的分析,剔除了一些经过日后多次改造和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在2012年4月,海曙区正式发文《关于公布海曙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单的通知》,这次三普名录做了调整,三普名录变成了276处,其中段塘区域的涉及3处:永济桥、永济亭和章鋆书碑。目前,这三处都在原地保留。
钱江晚报:第二次公布的三普名录,为什么没有一处老房子入围?
陈建东局长:那一带很多老宅老百姓在居住利用过程中后期改造的比较多,从文物价值考量,没有整幢保护的必要。不过对于段塘片区旧村改造我们很慎重,今年年初,我们和区旧村办、段塘街道领导一起又去段塘进行实地勘察,最终确定了其中有一定价值的9处老房子,或原址或迁移保护。这9处老房子,其中3处已经测绘落架,迁到月湖西区,另外6处还在原地。
拆迁区域内的44处第一阶段普查名录中,目前有30多处还在,消失了10处。消失的10处本来就是打算构件利用。
钱江晚报:三普的名单,为什么大幅精简?
陈建东局长:第一次普查时,因为是试点城市,我们把能统的都统计进来,一共有487处,我们把野外调查成果在第一时间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后来国家文物局在他们的网站上进行了公布,野外实地调查结束后,海曙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了一些在普查过程中我们聘请的给予技术指导的专家就初次普查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保护现状,筛选了其中的276处进行正式公布。
不过,正式公布的名录没有在网上进行公开,只是发给了相关街道,之后也上报了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