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古村鄞州非遗馆的工作室内,一个小姑娘跟着叶良康学做竹编。
制作彩色立体竹编,先要将竹丝染色。
传统竹席的编制,要求密而不紧,平整均匀,这最能考验一个手艺人的基本功。
做竹篮最后一步———锁口。
叶良康在传统竹编基础上创新,制作出精美的立体竹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鄞州塘溪镇东山村一带,满山竹林密布,一直都有竹编的传统。竹编艺人,在当地俗称“篾匠”。
69岁的非遗传承人叶良康就是东山村人,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跟着村里的老篾匠钱阿兴学做竹篮、针线篮等细作竹编。
而当时钱阿兴年事已高,只能口头传授。但叶良康刻苦好学,只花了3年工夫,就把篾匠的全套工艺都学会了。
过去,篾匠师傅特别吃香。农忙前夕,他们走村转巷,打箩补簟、做谷筛、装晒谷耙,忙得不可开交。
平时,还要挨家挨户编修竹椅、竹篮、淘米箩、金线篮、元宝篮、幢篮、竹眠床等生活用品。谁家造房子,还要编屋顶的竹簟。
忙归忙,篾匠师傅的收入还是不错的,而且上门做生活,人家都以客人待之,一日三餐好酒好饭,客气点的人家还会供应点心。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塑料工业发达,农用竹编基本淘汰,篾匠师傅们纷纷转行、歇业。
不过,叶良康是个例外。在过去的53年时光里,他的双手没有一天离开过竹编。他在宁波市工艺美术厂进修、工作过,还承包下东山工艺竹编厂,做的都是有关竹编的设计与制作。
1998年,叶良康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继续制作各类竹编工艺品。意识到过去的竹编制品已不能顺应时代时,他创新地把一些艺术元素融入竹编中。
猫头鹰、年年有鱼、孔雀开屏、夜莺闹春等作品,运用传统编织法,结合胶贴技术,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蕴含美好的寓意。
最近,叶良康还参加了鄞州区“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大型竹编作品———百鸟争艳,将在今年9月底完成。
记 者 陈也喆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 者 王 鹏/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