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故居履安堂
捐给宁波帮博物馆的制鞋工具
包平和鞋帽庄使用工具 ———鞋拔子
鞋和船,冥冥中似有某种天然的渊源,不仅外形相似,且都包含了一种行进、向前的意思。
“宁波帮”领袖包玉刚的事业,便是从鞋履业起步,最终成为世界船王的。
包玉刚的故居,坐落在镇海庄市钟包村东七房。
走进这座极具江南民居风格的宅院,很多人会被厅堂上三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吸引,“履安堂”,这个包氏堂名向世人讲述着家族发迹的源头所在———在包玉刚出生那年,其父包兆龙正在汉口继承祖业从事鞋帽生意。
包家与船业的故事无数,而关于鞋帽生意却鲜有人提及。时隔一个多世纪,定居昆明的包玉刚同族堂弟包玉坤,将包平和鞋帽庄的制鞋工具捐给了宁波帮博物馆,并讲述了这段年代久远的家族往事。
记者 林旻 通讯员 陈茹
始创于晚清
是个家族式小型企业
据《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包玉刚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北宋末,其先辈随宋室南渡到临安,后几代孙又从临安分支迁到镇海(当时称定海),横河堰是包氏家族来镇海后的世居地。包玉刚的父母包兆龙和陈赛琴,育有三子四女。包氏昆仲及姊妹皆生长于后新屋。包玉刚与黄秀英结婚时的新房也正是在后新屋。1984年秋,包玉刚首次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故土。包夫人一踏进包氏故居,就找到了二楼的房间,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我做新娘子的房间!”
“我们包家祖上是做木材丝绸生意的,到了清同治元年(1862年),包玉刚先生的太祖父———包家第二十六代传人包祖落首创包平和靴鞋庄,由苏移申,到清末光绪年间由上海包平和靴鞋庄延伸到汉口包平和鞋帽庄,是个家族式小型企业。”父亲包兆文在世时,包玉坤常听他说及往事,但因为当时年龄尚小,也没有太在意。如今包玉坤一家在昆明生活,“家父在1983年病故之后,这段往事很少有人再提及。”
跟着包玉坤的回忆,时光倒回至清光绪年间的汉口,包兆龙的父亲包振鏕在汉口前花楼街上开设了一家包平和鞋帽庄,这是一个双开间的铺面,按照中国传统家族手工业作坊经营,方式为前店后厂,批零兼营。包兆龙年轻时跟随父亲在汉口做生意,后来子承父业,成了包平和鞋帽庄的店主。“他们父子两人每年在上海、汉口之间来往穿梭,进行鞋帽庄的人、财、物的经营管理工作。包平和鞋帽庄在1934年左右结业。1946年,包兆龙在上海与人合办国丰造纸厂,又开了银楼。”
汉口鞋帽庄
包玉刚从商起步的地方
1912年,12岁的包兆文在老家吃过表兄庄东成的结婚喜酒之后,跟着比他大5岁的堂兄包兆龙一同到上海包平和靴鞋庄,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到汉口包平和鞋帽庄学徒,学做男女布鞋,从下料、裁剪、贴膀、滚口,到配底的全套工艺,学徒三年,满师后,又帮师六年。
当时汉口的包平和鞋帽庄有职工二十多人,除了三个做鞋帮的师傅外,配底的鞋匠师傅连同学徒工共有十多人,每天要生产各色男女鞋一百来双。每天早上,包兆文负责把配料发给各个鞋匠,鞋底皮买回来,大张的按鞋底各个尺码划下来,每天要划一百来张。到了下午,包兆文要验收各人生产的鞋子,男女各种鞋子最后都要入库,如果遇到像绣花鞋一类鞋帮上有印迹,则这双鞋日后就要削价处理。
包平和鞋帽庄生产的各种鞋子有鲜明的季节性,以适应南北方各个地区需要的特点。在春季,除大宗的男女布鞋制成毛线呢绒材质外,还制作软缎绣花的软皮底女鞋;夏天,为适应避暑纳凉的需要,有玻璃凉鞋、男女绣花拖鞋、镂空皮底拖鞋;秋天来时,便制作有适时的各色软绸缎绣花皮底女鞋,金银丝线盘花女鞋,蝴蝶盘丝绣花鞋等;冬季则有各色毛毡男女皮底靴鞋、男女棉鞋。除此之外,鞋帽庄还适应顾客需要,兼营各种男女帽子、围巾、袜子、扇子、煤气灯、煤油灯等小百货。身处前花楼街的包平和鞋帽庄,有着占据汉口繁华地段的地理优势,生产和经营的各式鞋子都深受顾客的喜爱,均为畅销商品。“兆龙伯伯讲我们宁波人除了做生意,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准时机、熟悉行情,才能减少风险,这是平时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得来的。”
武昌是革命起义的圣地,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更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地处江汉平原的华中地区是南来北往水陆交通枢纽的要地,是鱼米之乡,百业兴旺。“1931年,13岁的玉刚兄由宁波老家来到汉口求学,他当时住在包平和鞋帽庄,直到读完了初中毕业。他白天在鞋店帮助兆龙伯伯招呼生意,晚上鞋店打烊后,玉刚兄就去夜校补习功课。他在宁波老家中兴学校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孔孟之道,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来到汉口后,对外面的新鲜事物接受力快、有远见。”包玉坤说,包兆龙本想要包玉刚中学毕业后继承父业,但看到他的远大理想,深知小小的汉口包平和鞋帽庄能让他学习的业务知识实在有限,于是托朋友在汉口找了一家外国人办的燕梳洋行,让包玉刚去学习。“这家洋行的性质就是早期的保险公司,玉刚兄进去以后,对银行和金融业务有了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玉刚兄这段年轻时在银行、金融领域的实习经历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又一方坚实的基础,这段时间是个实现理想路途中的飞跃过程。”
辗转大西南
族人遵祖训热心公益
1938年夏季,武汉的抗战形势紧张起来,包玉坤全家走水路,逃难来到湖南常德。那时包玉刚正在一家英国人办的安宁洋行工作,他也撤退到常德,与包玉坤家走动频繁。“那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常德,玉刚兄让我们去他供职的洋行躲警报,我们家从汉口运出来的家具衣物都搬到洋行仓库里存放,以躲避日机的轰炸。那时我已7岁,犹记得安宁洋行的屋顶上插着一面英国国旗。”
1940年,包家再次辗转到贵阳居住。“当时由卢绪章先生主持的广大华行在贵阳设立的分行———广和药房已开业,经理包大衡是宁波老家的堂阿叔,他们一家在1938年由上海撤退,辗转从香港经海防(属越南)、昆明来到贵阳居住。彼时,玉刚兄也会来往于衡阳至重庆之间,常途经贵阳。家人相聚,自是亲密,常相互照应。”包玉刚找到包兆文,商谈说想在贵阳把包家“包平和靴鞋帽庄”这块老祖宗的招牌挂起来,并愿意出资五万元,让包兆文想办法再募集点资金把生意做起来,并托付包兆文全权负责管理。“玉刚兄对家父说,全国的难民都逃难到大西南后方来了,现在贵阳这里人多,购买力也高,生意一定做得起来的。但当时家父没有同意,玉刚兄曾几次来贵阳找家父做思想工作,最后在1944年,家父终于同意开办贵阳的‘包平和鞋庄’,并随即到重庆组织原材料供应。”却不曾想,待包兆文从重庆组织了大批开办鞋厂的原材料到贵阳,五万元已经被一个西药厂商张先成骗了去,因此贵阳的鞋帽庄无法开成。
“1945年8月上旬,日本人打到贵州蜀山地区,离贵阳100多公里,贵阳形势紧张起来。当时我姐姐包宝珠在花溪清岩师范中学读书,从花溪到贵阳市区有几十公里路,家父叫玉刚兄帮忙汇三十元钱去清岩中学,让我姐买车票回贵阳来。”当时包玉星在贵阳浙江兴业银行工作,包玉刚说了句“叫玉星去办”,第二天中午包宝珠就安全回家了。
另外,包家人也一直谨遵祖训,热心社会公益。“‘履’就是‘鞋’的意思,民国六年上海靴鞋公所署名鞋子公所,在上海并于城内梅溪弄购地建房竣工,四月正名为履业公所。‘履安堂’三个大字的另一层含义仿佛是在告诫包家的子孙,在人生道路上要小心勤慎做人,要先有国才有家,要为社会多做慈善公益事业。”
自1945年8月一别后,包玉坤再也没见过包玉刚。
图片由宁波帮博物馆提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