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忆
栖霞坑村位于奉化溪口西北方向,沿309省道,转入亭下湖畔盘山公路至董村,溯溪而上可达村口。据《四明山志》,栖霞坑原称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四明山九题诗》中有“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提及的“云南”即桃花坑,直至清末才改名为栖霞坑。
村口横卧一孔古桥———“长寿桥”。单孔拱桥,为明清时所建,长约8米,高4米。桥面上铺就鹅卵石,桥墩则老藤缠绕。临桥有一“长安庵”,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在此念书。登古桥可隐隐看到村中的屋舍。
进村后左边所见的是“式谷堂”,亦谓之“洽成祠堂”,建于1896年,一半已塌,厢房及后面大厅基本完好。厅内可见“式谷堂碑记”,由奉化光绪进士孙锵题写。那高高的五重马头墙下残存的精致雕刻,那门楣上“源远流长”、“世袭槐荫”等字样,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是早年同盟会成员王恩博的祖堂,由王氏太公王海水创建。现存木壁上的中举喜报依稀可见“光绪甲辰年会试第二百七十六名进士”字样,见证王家曾经是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
村里的房屋沿溪而筑,如果你驻足而望,可以发现山坡两边尚存有一些百年古屋。“显应庙”内有戏台、大殿,上书“赏善罚恶”的大匾高高悬挂。此庙为清初建筑,占地约466平方米。在庙的内大殿上书有“德媲甘棠”,落款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显应庙”是全村王、周、何、孙四姓的宗庙。
在庙的斜对面,有几株古樟,茂密的树荫下可见“长安廊桥”,该桥属单孔拱桥,横跨筠溪,建于清同治初年,至今约200年。桥长18米、拱高5米,鹅卵石装点桥面,桥上有长廊可避风遮阳。
从“长安桥”往前行便见“王氏宗祠”,也叫“敬承堂”,抗日战争时被日军放火烧毁,1948年重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四明栖霞王氏距今500多年。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叙﹕此地为东晋右军、书法大家王羲之后裔聚居地,王羲之曾隐居奉嵊交界的六诏。“王氏宗祠”是栖霞坑村的王姓祖堂,采用青砖、青石、榧木作为主要材料,造型古朴高雅。柱头雕龙绘凤,月梁上刻着双龙戏珠图。
再走几十米,便到了村西口,远望峡谷深处,翠竹摇曳。南培岭筠溪之上有座“永济桥”,建于清朝乾隆初年,也是一座单孔石砌古桥。它连着栖霞坑村的千年古道,以前是奉化去往余姚、绍兴通商的必经之路,是唐诗之路浙东段的重要通道。
晚上宁静的星空下,隐约能听见徐凫岩的瀑布声。去年栖霞坑村被列为“宁波历史文化古村”。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