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篆刻家施晓峰访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15 07:47:3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上图和背景图为施晓峰的篆刻作品

三江访谈

人物名片

施晓峰,别署绿野楼、渊堂、静庐,1959年7月生,鄞县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印社副社长、宁波市江北区文联副主席等。作品曾获“西泠印社奖”、“第三届中国书法篆刻电视大赛”一等奖等,著有《施晓峰篆刻选》。

由他创作和编撰的《保国寺历代诗咏静庐晓峰篆刻》即将出版。

记者:先给我们讲讲您的这本《保国寺历代诗咏静庐晓峰篆刻》,为什么会想到出这么一本书?

施晓峰:保国寺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为配合保国寺千年大庆活动,于是想到创作一套以历代保国寺的诗咏为题材的篆刻作品集。保国寺文化内涵很深,如何用篆刻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它的文化内涵?经过商量和研究,我们决定创作30方为一套组印并配合出版印谱,印谱的形式为一影一印,采用保国寺的风光图片与历代诗咏,当代视觉美感与古典篆刻韵味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或许会对保国寺的文化有一些独到的解读。

记者:您用古老的篆刻艺术来表达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样做有难度吗?

施晓峰:相比较于书画作品的表达效果,方寸大小的篆刻要难得多,或者说要弱势很多。首先篆刻的变化小,尺寸有限,按形式分只有朱文印、白文印,以及朱白相间印,却要体现出情调、风格、文化传承的来由等。特别是整个一套篆刻作品,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自己浑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创作者自己的审美观。有时候治印会出现为了变化而变化,产生整个一套不协调的情况,比如过于繁琐、花哨,难有统一协调的风格。

过去人们说,一方印章虽小,但内容无所不包,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它不可能像书法那样洋洋洒洒,只能选取有限的几个字来表达,如何取舍,如何精选核心词,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其次;字与字之间的布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好大与小,疏与密、多与少等章法和结构;最后是书法笔势和以刀刻石的刀味,这些都能完整地体现,才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所以这是一门需要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

记者:篆刻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独特的东方艺术,您认为方寸之间的篆刻艺术有哪些特点?我们该如何欣赏它的美?

施晓峰:有人拿篆刻跟平面设计相比,觉得有相似之处。这个观点从空间感和构成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篆刻所形成的一种巨大的表现力,是超出一般平面现代艺术的。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自殷商肇始至周秦定制,汉魏成熟,晋唐延续,宋元艺境萌发,明清文人积极参与,近现代百花齐放,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篆刻艺术与书法绘画等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同,究其根本就是东方文化思想的抽象阐释,是浓缩的文化精髓,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象征与隐喻,可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相比于书画,后者是墙上的艺术,是不可以触摸的,而篆刻则是可以亲近、把玩的有质感有温度的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篆刻兼具的审美更多,比如印材本身有很大的审美价值,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宜篆刻,只有那些“细腻、温润”的石头才是篆刻的好材料。印纽也是中国篆刻所特有的,是一种精美的工艺美术。还有刀的运用,不同的石头和手感会碰撞出不同的线感,产生不同的审美价值。篆刻不单单是刻的功力,还要在金石、碑拓、书法等领域掌握一种通感。

欣赏篆刻,对欣赏者的能力有要求。外行人关注的是印章的线刻得直不直,刻得深不深,印底清理得是否干净平整,边角有没有残破等。专业的篆刻欣赏不是着眼这些方面,而是看它的气韵、章法、字法、刀法,作品有没有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等。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篆刻的?您曾经向高式熊、余正、徐正濂等大师请教,他们对您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施晓峰: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看着小人书和挂历上的图画自己偷偷地照着画。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篆刻。现在回想起来,我和篆刻的缘分其实可以追溯到很远。我爷爷当年在上海的钱庄做事,曾经在吴昌硕儿子吴东迈家住过4年,和王个簃先生有诗文往来。现在想来,虽然我的父母不是搞艺术的,但是这种崇尚艺术的家庭氛围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真正拜师学习篆刻比较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大收藏家金元章是我姐夫家的邻居,他收藏有很多印谱,并对篆刻有自己的见解,于是我拜他为师。金先生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有机会欣赏到很多名人的印谱,并给我很大的鼓励,他经常让我给他的一些画家朋友刻印,并指点一二,让我的篆刻技法有了一些提升。

后来宁波成立了书协篆刻委员会,我协同策划了首届篆刻邀请展,沙孟海、高式熊、余正等宁波老乡都应邀来参加,我也有了向这些优秀前辈学习的机会。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都让我受益匪浅。像高式熊老师,特别率性,没有一点架子,对于我的不足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1994年,我遇到了学术上很有见地的徐正濂老师,他分析了我的作品,建议我尝试用圆朱文创作。圆朱文那种崇尚静雅秀逸、工致灵幻的艺术风格和我追求的淡定从容、意趣简远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于是我把圆朱文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坚持至今。

记者:我们通常评价好的篆刻作品有金石味,比如吴昌硕的作品,您所理解的“金石味”是什么?

施晓峰:近世书画大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时间的磨损有关。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当年吴昌硕为追求印章的封泥陶瓦气韵,采用钝刀刻印,椎凿边缘,造成印面残破,形成雄浑苍老、古拙遒劲的风格。

我认为,在篆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可分为温雅印风与雄放印风。篆刻过程中我们有不同的途径和审美体验,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婉约、平和、文雅,也可以兼具俊朗、苍茫、浑朴、稚拙等。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人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是带有文化根基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不同的情感和文学性需要不同的线感来表达。“金石味”是一种只能用刀和石才能表现出来的线感,后人治印,习惯把早期的文字成为入印的范本,包括甲骨、石鼓、金铭、篆隶等文字入印,在篆刻创作中来表现金石上的时间痕迹与独特韵味,就是“金石味”吧。

记者:如今学书画篆刻的人日益增多,对于初学者,您有哪些心得和建议?

施晓峰:我认为作为初学者,单靠一两本范本在孤立的自学状态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不会好。我建议,购买一些专业的教材、教程,按专业的顺序和内容过一遍,尽管身份是业余的,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是专业的。但也可能会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错误,那就需要多请教专业老师。□记者 陈晓旻

编辑: 陈燕